看书阁 > 其它小说 > 大明第一相 > 第28章  叶公

月涌大江流。
喧嚣的长沙城在夜幕下黯淡下来,只有阵阵涛声点点星火,妆点着城池的生气。
不过,仍有一座城中之城灯火通明,哪怕夜色如水,那璀璨的城池依旧宛若水晶龙宫。
那是吉王府。
用过晚饭,东野熙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前往拜谒吉王朱见浚。
眼前的这座吉王府,原来是襄王的府邸,正统元年,襄王朱瞻墡迁国襄阳府,就此荒废。直到四十年后,朱见浚之国,重新大修而成吉王府。
弘治五年,朱见浚给皇帝侄儿上疏,宣称王府“年久颓敝”,孝宗体恤叔父,也不去想此时距离吉王府营建完毕不过二十年,从何而来的“年久颓敝”,便下旨对吉王府进行大修。
尝到甜头的吉藩,在之后隔三岔五便翻修扩建,规模越来越大,装饰越来越华丽,直如天上宫阙。
东野熙肃容而行,依足了古礼,谁都挑不出半点毛病。
这是家学,柳安如说他是圣人之后,是绝然不虚的。
不过,他的祖上,不是朱圣人,不是孟圣人,也不是孔圣人,而是周公旦。
周公旦受封鲁国,但本人并未之国,而是让长子伯禽代为就国,成为鲁国实际上的开国君主。
伯禽有三子,幼子名鱼,伯禽赐他的幼子“东野田一成,以自养”,这一支便因地得氏“东野”。
东野熙秉承家学,在鲁地也有薄名,前年得鲁藩举荐来到吉王府。
说起来,他能获得这个机会,还要感谢他的前任。
城南书院原为紫岩先生张浚旧居,内藏张浚手书“城南书院”匾额一块,前年吉藩占了城南书院,前任竟然提议将匾额烧毁,理由是此匾为“杀岳武穆之嫌犯张浚所书”。
此举一出,长沙大哗。
参与谋害岳飞的,是天水武将张俊,而非绵竹文臣张浚,身为王府侍讲,竟然浚俊不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吉王重儒林,爱风雅,曾经重金刊刻《先圣图》及《尚书》,赠予岳麓书院,得长沙士人称颂,但占书院烧匾额的荒唐事一出,声名受损,便辞了前任,从鲁地聘了东野熙这个圣人后裔。
东野熙对这个身份特别看重,按照孔夫子的“待价而沽”来说,这个亲王府的从七品侍讲,无疑是他能沽取的最好的价钱了。
一路行来,东野熙经过了社稷坛、山川坛、大成殿、谨德殿,折而东向,从承运门走入内城。
雕梁画栋,满目朱翠,对于藩府是否奢靡过度,东野熙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他是侍讲,职责是修撰文史,襄助文事,而辅佐劝谏,这是王府纪善之事,人各有位,万不可越俎代庖。
承运门上的吻兽及位于其后的金柱头,色彩尤新,这是去年雷击,不但击坏了承运门,还击碎了王府城头的旗杆。
内城二殿三宫,从承运门过来是正殿承运殿,再往后行,是毗邻的存心殿。
存心殿是亲王的居所,此时已是戌时,东野熙在殿外候了一阵,通传的火者出来,将东野熙引了进去。
进殿之后,一股特别的香味袭来,让东野熙精神一震。
这种香味,来自于柰,也叫“林檎”,能吃,但入口绵软,口感极差,所以豪富人家往往拿它堆放屋中,当香薰使用。
东野熙不知道这东西在后世被称为“苹果”,但他知道吉王喜欢林檎香薰之气,王府一年光是香薰用的林檎,便超过十五万枚。
“东野先生踏月而来,有何要事?”
吉王并没有居高临下地等着,而是踱着方步,笑意吟吟地走了出来,迎着东野熙。
东野熙一阵感动,如此礼贤下士的王爷,被他遇上了,真是他的运道。
“下臣扰了大王晏息,还请恕罪。”东野熙躬身行礼,循规蹈矩,“下臣请大王先看一幅字。”
朱见浚眼角的不耐一闪而过,温和地点点头,“东野先生如此看重,必然是好的。”
东野熙取出一幅字,抬手唤来两位侍者,缓缓打开,是一幅大字对联。
“天高地迥,心旷神怡。”
朱见浚走近对联,来回反复,高声赞叹,“好联,好字,这字的取法,看起来不像书房的信扎,而像绝壁的摩崖,雄壮得很!”
“大王目光如炬,法眼无虚!”
东野熙知道朱见浚肚子里有多少墨水,给他细细讲解了一番对联的妙处,再说道,“下臣觉得,这幅对联用在天心阁,相得益彰,大王意下如何?”
“用在天心阁?”
朱见浚一怔,眼珠子一转之后猛地一击掌,喜形于色,“甚妙甚妙!能为天心阁求得此联,乃天心阁之幸也!”
朱见浚又绕着对联转了两圈,又赞叹两声,“若非东野先生有伯乐之才,安得如此妙联!”
“这都是大王福厚运隆,下臣哪敢邀功?”
东野熙让侍者卷起来,捋髯笑道,“大王可知此联为何人所作?”
朱见浚负着双手,引东野熙到堂前赐坐,“愿闻其详。”
东野熙将事情原委从头到来,朱见浚听得津津有味,知道了这长沙府治下居然出了如此神童,讶异非常。
见朱见浚心动,东野熙趁机谏道,“此子有骆宾王之聪,黄山谷之慧,日后必成大才,大王何不揽其到府听用?”
“这……倒也不是不行,”朱见浚沉吟道,“不过,以我王府之现状,以他之年齿学识,孤能任他何职?”
东野熙一怔,王府的学官,都是有规制的。
官位最尊者为宾辅,这是正三品的高官,非声望素著的大儒不能任,很多王府都只虚设其位而不得其人,李步蟾区区小儿,那是想都别想。
接下来有为王府讲书的侍读,有为王府修书的侍讲,还有掌王府藏书的侍书,这都是从七品。
接下来还有纪善,负责劝谏亲王,以修德业,这是正八品。
以李步蟾的年纪,这些都不合适,最合适的只有为王府后辈做伴读。
但伴读需要年齿相若才行,如今的吉王府,人丁不旺,长子朱祐枎在正德五年即薨,留下两个孙子一个早夭,另一个也是十六岁了,让九岁的李步蟾如何伴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