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都市小说 > 港娱:开局被解约的我成了幕后大佬 > 第25章  回老家

嘉禾电影公司的会议室内,气氛有些微妙。
几天前那场盛大的庆功宴犹在眼前,《英雄本色》票房突破三千万港币大关的喜悦尚未完全散去,但新的战报已经摆在了邹闻怀和何贯昌的面前。
“邹先生,何先生,最新消息。”一位负责发行业务的高管,语气带着几分凝重,“新艺城那边,《最佳拍档》的势头非常猛,刚刚传来的数据,票房已经正式突破两千万了。”
两千万!
这个数字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要知道,即便是嘉禾的王牌程龙,之前的电影票房能稳定在一千五百万左右,就已经算是顶尖的成绩。新艺城这匹突然杀出的黑马,凭借一部《最佳拍档》,竟然如此轻易地就将这个天花板捅破了?
何贯昌眉头微不可查地皱了一下。
邹闻怀倒是面色如常,只是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他当然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新艺城异军突起,来势汹汹。程龙虽然依旧是票房保证,但其作品的成本也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这位巨星对于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精雕细琢之下,拍摄周期也越拉越长。春季档,若非顾远那部横空出世的《英雄本色》力挽狂澜,嘉禾恐怕真的要被新艺城抢走太多风头。
更何况,还有一部来自内地的《少林寺》,同样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姿态,在香江影坛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票房成绩斐然。
今年的电影市场,真是风起云涌啊。
邹闻怀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
他想到了顾远。那个年轻人,才华横溢得让人惊叹,一部《英雄本色》不仅票房大爆,口碑更是好到惊人,直接捧红了周仁发,让迪龙焕发第二春,连带着张家荣都人气急升。
只可惜……邹闻怀放下茶杯,心里微微叹了口气。
几天前,他得知顾远病倒了。年轻人身体底子似乎并不算太好,加上之前连轴转,后期剪辑、配乐几乎是亲力亲为,铁打的人也扛不住。
邹闻怀亲自去探望过一次,顾远当时状态确实不佳,虽然言谈间依旧保持着那份特有的冷静和条理,但眉宇间的疲惫却是掩盖不住的。年轻人也坦言,需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暂时没有精力立刻投入下一部电影的创作。
嘉禾向来的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尊重创作人才,而非像老对手邵氏那样,将导演和演员当作流水线上的工人。邹闻怀自然不会在这种时候去催促顾远开工,只是叮嘱他好生休养,公司这边全力支持。
但眼下的局面,等不及了。
新艺城的《最佳拍档》势头正猛,暑期档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程龙那边指望不上,顾远又在休养…
邹闻怀沉吟片刻,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拨了一个号码。
响了几声,无人接听。
他放下电话,对身旁的秘书吩咐道:“你帮我联系一下三毛,让他晚上过来一趟。”
秘书点头应下,转身离开。
邹闻怀又思索了一下,再次拿起电话,拨了另一个号码。
“喂,老八吗?晚上有空吗?过来嘉禾一趟,我和何先生找你聊聊。”
……
傍晚时分,嘉禾顶楼的会客室。
邹闻怀和何贯昌并排坐在沙发上,脸上带着惯常的温和笑容,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丝不同寻常的郑重。
一个身材圆滚,面相憨厚,但眼神却异常灵活的男人率先进来,正是洪银宝,人称“三毛”。他身后跟着一个身材相对精瘦,目光锐利,步履稳健的中年人,则是香江武行界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袁八。
“邹先生,何先生。”两人齐声打招呼。
“来了,坐。”邹闻怀笑着指了指对面的沙发。
几人先是寒暄了几句家常,聊了聊最近圈内的一些趣闻。气氛看似轻松,但洪银宝和袁八心里都清楚,邹闻怀和何贯昌特意把他们两人同时找来,绝不仅仅是为了喝茶聊天。
果然,寒暄过后,何贯昌率先开口,话锋一转,看向洪银宝:
“三毛啊,最近外面的情况,想必你也听说了。《最佳拍档》势头很猛啊。”
洪银宝点点头,没说话。
何贯昌继续道:“阿龙那部戏,虽然成绩也不错,但和《最佳拍档》一比,确实是落了下风。而且你也知道,你那个师弟,现在是越来越精益求精,戏是拍得好,但这工期嘛……实在是有点慢。眼看着暑期档就要来了,新艺城那边肯定还会有大动作。”
洪银宝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那个姓顾的小子不是拍了一部《英雄本色》吗?我看票房比《最佳拍档》只高不低,有这部戏顶着,邹先生和何先生又有什么可担心的?”
何贯昌闻言笑了笑,笑容里带着几分亲近,也带着几分意味深长:“三毛啊,话不能这么说。顾先生才华是没得说,但他毕竟……是外人,对吧?”
他顿了顿,语气放缓,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诚恳:“你跟我什么关系?我们认识多少年了?现在嘉禾遇到挑战,我不依仗自己人,你让我依仗谁?”
洪银宝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
他想起了很多年前,自己还是个籍籍无名的龙虎武师,一个月拿着一千五百块的微薄薪水。那时候,正是何贯昌找到了他,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主动提出每个月给他四千块,整整给了一年。
那笔钱在当时,对于洪银宝来说,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赏识和知遇之恩。
想到这些往事,洪银宝心里那点因为顾远而起的微妙情绪,瞬间烟消云散。他放下茶杯,脸上露出一丝歉意:“何先生,你看我这人,说话直,您别见怪。”
他郑重地说道:“何先生当年给我的,不是钱,是机会,是尊重。这份情,我洪银宝一直记在心里。刚才的话,是我不懂事。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和那位顾先生虽然缘悭一面,心里确实有几分好奇,但也谈不上别的。既然何先生和邹先生看得起我,我一定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拿出来,绝不含糊!”
邹闻怀一直含笑听着,直到此刻才开口,声音依旧温和:
“三毛,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你那边需要什么资源,人手也好,资金也好,尽管开口,公司全力支持。”
他又转向袁八,目光中充满了信任:“老八,你的才华,我和何先生一直很看好。我决定,今年暑期档,除了三毛这边,再投一部大制作,就由你来扛鼎!”
袁八眼中精光一闪。
邹闻怀继续道:“预算方面,就参照《英雄本色》,先给你三百万。不够的话,随时可以追加。”
三百万!和《英雄本色》一样的预算!
洪银宝和袁八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熊熊燃烧的战意。
邹闻怀看着两人,语气平和却带着一股强大的决心:“今年暑期档,就看你们两位了。新艺城虽然势头猛,但毕竟是个新公司,论底蕴,论资本,他们跟嘉禾没法比。论经验,他们跟你们两位更是没法比。你们要有信心,拿出真本事,帮嘉禾,也帮你们自己,打赢这场仗!”
“邹先生放心!”洪银宝率先表态,声音洪亮。
“我们一定尽力!”袁八也沉声应道。
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且心高气傲之辈,邹闻怀这番话,既是压力,更是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斗志和创作欲。尤其是洪银宝,为人极重情义,此刻更是暗下决心,这个暑期档,无论如何也要替邹闻怀和何贯昌把这个面子挣回来!
嘉禾紧锣密鼓地布局暑期档大战之时,顾远却已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
身体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已经基本恢复。他没有忘记在电影院里对李晓红许下的承诺。
简单的行囊,一张北上的船票。顾远带着李晓红,离开了繁华喧嚣的香江,踏上了返回大陆的旅程。
下了船,简单整顿一下,又上了火车。
火车哐当哐当地行驶着,窗外的景物缓缓向后退去。不同于香江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此刻映入眼帘的是截然不同的景象——低矮的房屋,广袤的田野,穿着朴素的劳动人民,还有空气中弥漫着的淳朴的气息。
李晓红趴在车窗边,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喜悦。离开家乡这么久,终于要回去了。
顾远安静地看着窗外,他的目光平静,内心却在消化着这截然不同的时代印记。
这就是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一切都还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充满了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
经过漫长的旅途,火车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再转乘长途汽车,一路颠簸,最终来到了李晓红的家乡,一个位于鲁地深处的普通村庄。
看到村口那棵熟悉的老槐树,李晓红再也忍不住,习惯保持安静的她,眼泪默默流淌。
两人刚走进村子,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李晓红的突然出现,让不少正在田间或家门口忙活的乡亲们都愣住了,随即爆发出惊喜的呼喊。
“晓红?是晓红回来了!”
“哎呀,这丫头,出去这么久,可算回来了!”
李晓红红着眼眶,一一回应着乡亲们热情的招呼,脚步却是不停,径直朝着村子深处的一座土坯房跑去。
“爹!娘!我回来了!”人还没到门口,李晓红带着哭腔的喊声就已经传了进去。
屋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面色黝黑、两鬓斑白的汉子走了出来,正是李晓红的父亲。
他看到女儿,先是一愣面露喜色,但下一秒,扬起巴掌就要打下去,嘴里骂道:“你个死丫头!还知道回来!一走就是这么久,连个信都没有,你想气死你爹娘是不是!”
巴掌扬起,却怎么也落不下,就那么尴尬的停在半空。
好在一个同样头发花白的妇人从屋里快步跑出来,一把拉住了男人的胳膊:“当家的!孩子刚回来,你这是干啥!”
李父借坡下驴,不甘心的收回了手,扭过头去,嘴里兀自嘟囔着:“惯着她!看把她惯成什么样了!”
他背对着似乎在生气,但那微动的肩膀,却暴露了他流泪的事实。
顾远适时地走上前,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香烟,递了一根过去:“抽根烟吧。”
李父这才注意到女儿身后还跟着一个男人。他愣了一下,接过烟,有些疑惑地打量着顾远。
那边,李晓红已经扑进了母亲的怀里,母女俩抱头痛哭,诉说着离别后的思念和担忧。
一番哭天抹泪之后,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李父李母将顾远和李晓红让进屋里。
起初,老两口看着顾远相貌不凡,还以为是不争气的女儿交的男朋友。脸上都有点烧得慌。
当李晓红解释顾远是她在香江工作的老板时,老两口的态度立刻变化。那种看待晚辈的亲切和审视,迅速转变成了面对“领导”时的尊敬和客气。
“原来是晓红的老板啊!真是太感谢您了!还麻烦您亲自送她回来!”李母连忙给顾远倒水,脸上堆满了感激的笑容。
李父也收起了之前的严肃,变得有些拘谨,连连道谢。
很快,家里就忙活开了。李母拿出家里最好的腊肉,李父则二话不说,到院子里抓了一只最肥的母鸡,“咯咯咯”的惨叫声很快响起。
杀鸡、烧水、准备饭菜,老两口拿出最高规格的待客之道,要好好招待这位来自“大城市”的“贵客”。
村子里听说晓红回来了,还带回来一个香江来的大老板。不少好奇的村民想过来瞧瞧热闹,都被李母以“家里正忙着,改天再聊”为由,客气地挡在了门外。
忙乱中,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探头探脑地凑到顾远身边,他是李晓红的弟弟,李晓武。少年眼睛骨碌碌地转着,偷偷地对顾远说:“哥,有烟吗?给俺一根尝尝。”
顾远看着这个半大孩子,笑了笑,掏出一整盒新的都给了他。
屋子里,饭菜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李母在灶台边忙碌,李父蹲在门口,吧嗒吧嗒地抽着顾远给的烟,时不时回头看一眼屋里的女儿,眼神里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喜悦。李晓红则帮着母亲打下手,脸上洋溢着回家的安心和幸福。李晓军偷偷躲在角落里,学着大人的样子点燃了香烟,被呛得直咳嗽,引来李母的一声笑骂。
顾远坐在小板凳上,看着眼前这幅充满烟火气的景象,很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