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塘的新家添置了电话,这无疑是生活质量的一大步提升。至少,顾远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联络豹哥还得跑去楼下的士多店。
这天下午,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顾远刚把一份新写好的剧本分镜稿整理完毕,随手接起了电话。
“阿远!阿远!好消息!大好消息!”电话那头传来豹哥标志性的大嗓门,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豹哥,什么事先别激动,慢慢说。”顾远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仿佛没有什么事能让他大惊小怪。这种淡定,有时候让豹哥觉得牙痒痒,但更多时候,却又莫名的安心。
“还慢慢说?我跟你讲,阿友那张单曲……《遥远的他》!你知道现在卖了多少张吗?”豹哥的声音拔高了八度。
“多少?”顾远问。
“五万张!整整五万张啊!这才多久?电台那边天天有人点播,唱片行补货都来不及!哈哈哈,阿远,你真是……真是神了!”豹哥的笑声震得听筒嗡嗡作响。五万张,在这个年代的香江,对于一个新人歌手的第一首单曲来说,绝对是现象级的成绩了。
“五万张?”顾远顿了顿,语气里听不出喜悦,反而像是在确认一个无关紧要的数字,“嗯,还行吧。”
“还行?!”豹哥差点没被他这句“还行”给噎死,“这叫还行?阿远,你知不知道五万张是什么概念?这都能上《劲歌金曲》的榜单了!好多成名歌手都拿不到这个数!”
“我的预期是二十万张。”顾远淡淡地抛出了一个数字。
电话那头瞬间安静了。
豹哥:“……”
过了几秒,豹哥的声音才重新响起,带着点难以置信和小心翼翼:“阿远……你说多少?”
“二十万张。”顾远重复了一遍,语气笃定,仿佛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这张单曲,最终销量应该在二十万张左右。”
豹哥的心脏砰砰直跳。一方面,顾远之前的判断从未失手,无论是歌曲本身,还是对阿友唱法的指导,都证明了他的眼光毒辣到可怕。另一方面,二十万张……这个数字实在太吓人了。
“二十万张……”豹哥喃喃自语,“阿远,你可别吓我。二十万张,那就是四白金了!在香江,能卖到四白金唱片的,哪个不是天皇巨星级别的待遇?阿友他……他才刚出道啊。”
顾远没有过多解释。他当然知道二十万张意味着什么。但这并非他信口开河,而是基于他对未来的记忆。他清楚地记得,几年后,这位未来的歌神,单张专辑销量突破四百万张都不算新闻。现在的二十万张,对比未来那摧枯拉朽般的市场统治力,确实只能算是“毛毛雨”。他的“武断”,源于他掌握着最终的答案。
“能不能到二十万张,市场会给出答案。”顾远没有争辩,只是平静地说,“豹哥,现在要做的不是怀疑,是趁热打铁。阿友的专辑制作要加快进度了。”
“对对对!你说得对!”豹哥立刻被拉回现实,兴奋劲儿又上来了,“专辑!专辑!妈的,要是真能卖二十万张,咱们‘星光娱乐’就算在香江彻底立住脚了!”
顾远笑了笑:“嗯,我们会的。”
和豹哥又聊了几句后续宣传的细节,顾远挂了电话。他揉了揉眉心,拿起桌上的杯子喝了口水。五万张,确实是个不错的开始,证明了他选择的路没有错。但这点成绩,离他的目标还差得远。
电话铃声再次响起。
“喂,顾先生吗?我是华星唱片的阿昌。”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客气。
“是我,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顾先生。关于阿友先生专辑发行的事情,我们陈总监……哦,就是芬姐,想和您亲自聊一聊。不知道您今天下午有没有时间?”
“芬姐?”顾远在脑海中快速检索了一下这个名字。陈殊芬,香江娱乐圈举足轻重的人物,金牌经纪人,未来更是捧红了无数巨星。果然,随着《遥远的他》的成功,真正的大人物开始注意到他了。
“有时间。”顾远回答得很干脆。
“太好了!那您看是您过来方便,还是我们派车去接您?”
“您要是有空麻烦派个车过来吧,地址是……”顾远报上了观塘新家的地址。
挂了电话,顾远走到李晓红的房门前,轻轻敲了敲。
“晓红,换身衣服,跟我出去一趟,去华星唱片。”顾远说。
“华星唱片?”李晓红有些茫然,但还是立刻点头,“好的,顾先生,我马上就好。”
半小时后,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楼下。
车子平稳地驶向位于广播道的华星唱片公司。
上次那位叫阿昌的代表早已等在门口,笑容满面地迎了上来。
“顾先生,您来了!这位是您的助理吗?欢迎欢迎!”阿昌的态度比上次更加热情周到,甚至对李晓红也礼遇有加,这让李晓红有些受宠若惊,下意识地往顾远身后靠了靠。
“芬姐刚才打了个电话回来,说路上有点堵车,可能会稍微晚几分钟到,让您先稍等片刻,千万别介意。”阿昌一边引路,一边解释道。
在香江,堵车是常态,但对于陈淑芬这个级别的人物来说,时间观念只会更强。这番说辞,无非是一种姿态,既表示了对他的重视(亲自赶来),又无形地抬高了自身的地位(我很忙,但为你破例)。
顾远心里暗忖,面上却不动声色:“没关系,我们等一会儿就好。”
阿昌亲自为两人倒了茶水,又寒暄了几句,便识趣地退了出去,留下顾远和李晓红两人。
李晓红有些局促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周围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小声问:“顾先生,这个芬姐……是不是很厉害的人?”
“嗯,算是香江乐坛能说得上话的人物之一。”顾远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华星唱片背后是tvb,掌握着《劲歌金曲》这样的强势宣传平台。和他们搞好关系,对阿友,对我们公司,都有好处。”
他没有说得太深,只是点到为止。李晓红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再说话,只是安静地观察着四周。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外面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高跟鞋脚步声,伴随着一个清亮而有穿透力的女声:“人呢?顾先生到了吗?在哪间会议室?”
声音由远及近,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急切感。
顾远笑了笑,放下茶杯,站起身来。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一个身影走了进来。顾远看去,微微有些意外。眼前的女人看起来最多二十五六岁,穿着一身干练的职业套装,妆容精致,眼神锐利,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精明强干的气场。这就是陈殊芬?比他想象中要年轻不少。不过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这是80年代的香江,本就是英雄不问出处的草莽时代,多少传奇人物都是年纪轻轻便已崭露头角,能力与年龄,从来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
“哎呀,顾先生,真是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临时在外面开了个会,耽搁了一下,让您久等了!”陈殊芬一进来,就带着爽朗的笑容快步上前,主动伸出手。
“芬姐客气了,我们也是刚到。”顾远伸手与她轻轻一握,触手温润,力道适中。
陈殊芬的目光快速地在顾远身上扫过,似乎在评估着这个写出《遥远的他》的年轻人。她的视线在旁边的李晓红身上停留了不到半秒,便自然地移开,仿佛只是随意一瞥,但顾远知道,这短短半秒,足够她做出初步判断了。
“我的助手,李晓红。”顾远简单介绍道。
陈淑芬点了点头,笑容依旧,但注意力显然已经完全集中在了顾远身上。
三人落座,之前的阿昌又进来添了茶水。
“顾先生真是年轻有为啊,”陈殊芬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欣赏,“《遥远的他》这首歌,现在可是红遍香江了。我们华星上下,对顾先生的才华都是非常佩服的。”
“芬姐过奖了,运气好而已。”顾远客套了一句。商业互吹的环节,他并不陌生。
“运气可写不出这样的歌,更调教不出阿友现在这种独特的味道。”陈殊芬笑着摇摇头,话锋一转,“说实话,我们对阿友这位新人非常看好,也很希望能和顾先生的公司‘星光娱乐’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把他打造成未来的巨星。”
顾远身体微微后靠,看着陈殊芬:“深度合作?芬姐指的是……”
“当然是全方位的合作。”陈殊芬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包括阿友后续所有唱片的制作、发行、宣传,以及他的经纪合约。我们华星拥有全港最顶尖的资源,tvb的平台,劲歌金曲的榜单,还有成熟的艺人培养体系,这些都可以为阿友所用。只要顾先生点头,我们保证能把他推上最高峰!”
这话说得很有诱惑力,几乎是把一块巨大的蛋糕直接摆在了顾远面前。但顾远却像是没看见一样,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听起来很不错。”顾远点了点头,却话锋一转,“不过,芬姐,我们对阿友的规划,可能和华星的常规模式不太一样。”
“哦?愿闻其详。”陈殊芬饶有兴趣地看着他,她倒要看看,这个年轻人还能说出什么花样来。她见过的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少,但大多恃才傲物,或者眼界有限。
顾远没有直接谈阿友,反而聊起了更宏观的东西:“芬姐,你觉得未来十年的香江,乃至整个华语娱乐圈,会是什么样子?”
陈殊芬微微一愣,没想到顾远会突然跳到这个话题,但她反应极快:“当然是群星璀璨,竞争更加激烈。唱片业会持续繁荣,电影市场也会……”
“不止。”顾远打断了她,“我认为,未来的娱乐产业,‘造星’的模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单纯靠唱片公司挖掘、培养、然后砸资源硬捧的模式,效率会越来越低。”
“那顾先生认为,未来的模式是?”陈殊芬身体微微前倾。
“互动,参与感,还有……话题性。”顾远吐出几个关键词,“未来的粉丝,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他们渴望参与到偶像的成长过程中。所以,一种新的模式会出现,或者说,一种旧模式的升级版会出现——那就是‘选秀’。”
“选秀?”陈殊芬皱了皱眉,“选秀节目,电视台一直在做啊,像《欢乐今宵》里就有类似环节,还有各种歌唱比赛……”
“不,我说的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比赛。”顾远摇了摇头,“我说的是一种产业化、规模化、极度商业化的选秀模式。它不仅仅是选拔人才,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娱乐盛宴。通过设置悬念、制造冲突、讲述选手故事,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选手的人气和商业价值被迅速放大。电视台赚取收视率和广告费,唱片公司签下最有潜力的选手,赞助商获得品牌曝光……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闭环。”
顾远侃侃而谈,将后世已经玩得炉火纯青的选秀造星逻辑,结合这个时代的背景,简明扼要地阐述出来。他没有透露具体的节目策划细节,比如投票机制、赛制设计、真人秀元素的运用等等,只是点出了核心的商业逻辑和运作理念。
饶是陈淑芬这样见惯风浪的人物,听完顾远的这番话,也不禁陷入了沉思。顾远描述的这种模式,比现有的歌唱比赛要复杂、也系统得多,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商业潜力,让她隐隐感到兴奋。她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发掘和推广新人,顾远的想法,无疑给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顾先生的见解……确实很独特。”陈殊芬由衷地赞叹道,“将选秀做成一门大生意,这个思路很有意思。”
“这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顾远适时地收住,没有再深入,“说回阿友。我们‘星光娱乐’虽然是新公司,但我们对艺人的规划有自己的坚持。我们希望阿友能保持他的独特性和创作的相对自由度。”
陈殊芬立刻明白了顾远的意思。兜了一大圈,谈选秀,谈未来,最终还是落回了阿友的合约问题上。顾远这是在告诉她:我有造星的能力和想法,不一定非要完全依赖你的平台;阿友是我的核心资产,我不会轻易把他完全交给你。
“我明白顾先生的顾虑。”陈殊芬点了点头,脸上的笑容重新变得职业化,“香江的唱片公司,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运作规则。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华星非常有诚意和‘星光娱乐’合作。关于合约的细节,我们可以慢慢谈,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接下来的时间,就变成了顾远和陈殊芬之间关于阿友合约条款的“拉扯”。
陈殊芬自然希望签下长约,将阿友彻底绑定在华星的战车上。但顾远态度坚决,只同意签短期的唱片发行合约,并且要求保留对阿友音乐制作和形象定位的主导权。
顾远很清楚,华星背靠tvb,资源雄厚,尤其是在电视宣传渠道上,无人能及。现阶段,他需要借助华星的平台,让阿友和“星光娱乐”迅速打响名气。但是,他也深知邵氏和tvb一脉相承的“工厂制”模式,艺人一旦签下长约,往往会沦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被过度压榨,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他可不想未来的歌神,早早地就被束缚住手脚。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旁边的李晓红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气氛时而紧张,时而缓和,顾先生和那位芬姐说话都很快,很多词她都听不太懂,但能感觉到两人都在争取着什么。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华星拿到了阿友首张专辑的独家发行权,并享有后续专辑的优先合作权,但合约年限被严格限制。顾远则为阿友争取到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自主权。
“顾先生,虽然这次没能签下你的经纪约,有点遗憾,”临近结束时,陈殊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但我相信,我们未来一定还会有很多合作的机会。我对你刚才说的那个‘选秀’模式,非常感兴趣。”
她真正的目标,其实是顾远这个“内容生产者”。签下阿友固然重要,但如果能把顾远这样能源源不断创造出优质内容的人才招至麾下,那才是真正的挖到了宝藏。可惜,从刚才的谈话中,她已经看出,顾远这样的人,绝不可能甘居人下。
“合作当然可以,而且我相信,会非常愉快。”顾远笑着回应。他同样需要华星的渠道和资源,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他未来的布局至关重要。
事情谈妥,气氛也轻松下来。顾远和李晓红起身准备告辞。
就在他们走到会议室门口时,迎面走来一个年轻人,二十岁出头,身材微胖,圆脸,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手里拿着一叠文件,步履匆匆,差点和顾远撞个满怀。
“哎,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小胖子连忙道歉,抬头一看是陈淑芬,赶紧站直身体,“芬姐!”
“什么事?”陈淑芬看了他一眼。
“导演那边催着要剧本……”小胖子回答。
“这位是顾远顾先生,‘星光娱乐’的老板,《遥远的他》就是顾先生写的。”陈淑芬随口介绍了一句。
小胖子闻言,眼睛一亮,连忙看向顾远,伸出手:“顾先生你好!久仰大名!我叫王京,是公司的一个小编剧。”
顾远看着眼前这个略显憨厚的“小胖子”,目光微微一凝。
王京?
未来的鬼才导演,香江商业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顾远伸出手,和他握了握:“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