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梅熟
六月的第一场暴雨过后,后山的野生杨梅熟了。龙安心跟着阿公上山时,发现不少杨梅树下已经落了一层熟透的果实,紫红色的汁液渗入泥土,引来成群的蚂蚁。
"今年结得多。"阿公蹲下身,捡起一颗掉落的杨梅在衣襟上擦了擦,放进嘴里。他皱巴巴的脸舒展开来,露出难得的笑容,"甜,像七六年那批。"
龙安心学着阿公的样子尝了一颗,酸甜的汁水在口腔爆开,让他想起广州街头卖的冰糖葫芦。他掏出手机查了下县城的水果价格,惊讶地发现野生杨梅能卖到三十元一斤。
"阿公,我们摘些去县城卖吧?"龙安心指着满山的杨梅树,"这些掉在地上太可惜了。"
老人摇摇头:"山路远,杨梅娇气,没到县城就烂了。"他指了指远处几棵特别高大的杨梅树,"那些是老品种'血梅',更甜,但皮薄得像层纸。"
回寨子的路上,龙安心注意到路边有不少废弃的塑料筐,可能是往年收水果的商贩留下的。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里逐渐成形。
2县城探路
第二天天还没亮,龙安心就骑着借来的三轮车出发了。车上装着五筐精心挑选的杨梅,每颗都用软纸隔开,底下垫着吴晓梅提供的蕨类植物保鲜。
县城的农贸市场已经人声鼎沸。龙安心交了二十元摊位费,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旁边卖荔枝的大婶看他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心借给他一块纸板:"写上价钱,大声吆喝。"
"野生杨梅,二十五元一斤!"龙安心的叫卖声淹没在嘈杂的市场里。一上午过去,只卖出三斤,大多是尝鲜的老人家。装在塑料袋里的杨梅在烈日下渐渐蔫软,失去了清晨时的饱满光泽。
中午时分,一个穿制服的市场管理员走过来:"这里不准摆摊了,要创卫检查。"他指了指龙安心没办理的健康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要么现在收拾走人,要么交罚款。"
龙安心正手忙脚乱地收拾筐子,突然听见有人喊他。回头看见一个坐着轮椅的年轻人正在招手——是他高中同学李明,毕业后在残联工作。
"你这是"李明看了看筐里的杨梅,"自主创业?"
3意外机遇
残联办公室里,空调的冷风吹散了龙安心一身的燥热。李明给他倒了杯茶:"现在县里鼓励残疾人创业,有政策支持。"
"我不是残疾人。"龙安心有些尴尬地说。
"我知道,"李明笑了笑,"但你帮的那个杨老伯是。他侄子在残联登记过。"他拿出一份文件,"如果你能带动残疾人家庭增收,可以申请特殊摊位许可证。"
当天下午,龙安心带着李明开的证明回到市场管理处。不仅免了罚款,还获得了一个固定摊位,每月只需交基本管理费。管理员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甚至帮他搬筐子:"早说是扶贫项目嘛!"
回寨子的路上,龙安心绕道去了县郊的食品加工厂,以批发价买了些真空包装袋。夕阳西下时,他的三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车斗里的包装袋哗哗作响,像是在演奏一首欢快的曲子。
4合作模式
晚饭后,龙安心在晒谷坪上召集了几户有残疾人的家庭。吴晓梅帮着翻译他的计划:统一收购寨子里的野生杨梅,按品级定价,由他负责运输和销售。
"真空包装能保鲜三天,"龙安心展示着买来的设备,"我们还可以做成果酱,附加值更高。"
瘸腿的杨老伯第一个响应:"我家的杨梅树在后山阳坡,最甜!"他十岁的孙子小杨兴奋地举手:"我会爬树,摘得快!"
吴晓梅的父亲抽着旱烟,突然问:"要是卖不掉怎么办?"晒谷坪上一时安静下来,只听见烟锅里的火星噼啪作响。
龙安心拿出手机,调出和李明的合影:"残联答应包销一部分,作为扶贫产品。剩下的"他顿了顿,"我在广州做过餐饮,认识几个做水果批发的朋友。"
最终,十五户人家签了简单的合作协议。务婆拄着拐杖过来,在协议上按了个鲜红的手印,像是一枚小小的太阳。
5首日收获
凌晨三点,寨子里就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光。龙安心检查着各家送来的杨梅:杨老伯家的装在竹篮里,垫着新鲜的蕨叶;吴晓梅家的用软布包着,每颗都带着果柄;也有几家随便用塑料袋装着,不少已经挤破了皮。
"这样不行。"龙安心挑出破损的果子,"会传染其他杨梅。"他现场示范如何正确采摘和包装,吴晓梅帮着用苗语解释。
天蒙蒙亮时,满载的三轮车出发了。这次车上除了真空包装的鲜果,还有吴晓梅连夜熬制的十瓶杨梅酱,标签是她手绘的蝴蝶图案。
县城的早市刚开张,龙安心的摊位前就排起了队。昨天的老顾客带着朋友来,残联也组织人来采购。不到两小时,鲜杨梅就卖光了。一个开民宿的老板看中了杨梅酱,当场订了二十瓶:"这个包装有特色,游客肯定喜欢。"
中午结算时,龙安心数出厚厚一叠钞票。按协议,他先扣除了包装和运输成本,然后按各家提供的杨梅数量和质量分发收益。杨老伯接过六百元钱时,粗糙的手指微微发抖:"够小杨下学期的书本费了"
6风波突起
第三天,龙安心正准备出发,寨口突然堵了一群人。吴小勇带着几个年轻人拦住了三轮车:"汉人又来骗我们东西!"他指着车上的杨梅,"这些在县城卖三十一斤,你才给我们八块!"
龙安心正要解释,一个烂杨梅"啪"地砸在他胸口,紫红色的汁液在白t恤上洇开,像是一道伤口。小杨哭着跑过来挡在他前面:"勇叔,龙哥哥是好人!"
吴晓梅闻讯赶来,用苗语厉声呵斥堂弟。她从包里掏出记账本,一页页翻给众人看:"包装袋一块五一个,运费每趟八十,摊位费"数字清清楚楚,最后每户实际到手的钱比当初约定的还多。
吴小勇涨红了脸,突然指着杨梅酱:"那这个呢?用我们的杨梅做的,怎么算钱?"
龙安心愣住了——这确实没写在协议里。晒谷坪上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连阿公都皱起了眉头。
7重新出发
当晚,龙安心在吴晓梅家重新拟定了协议。果酱收益的百分之四十归寨子集体基金,百分之十分给提供配方的吴晓梅,剩下的按各家提供的杨梅量分配。
"还要写明,"务婆用拐杖敲了敲地面,"每年拿出两成利润买杨梅苗,种在后山。"老人浑浊的眼睛在油灯下闪着光,"不能光摘不种。"
新协议按了十五个手印,比上次多了五个——连吴小勇都加入了。他别扭地道歉:"我以为你像那些收药材的贩子"
第二天,车队规模扩大了。杨老伯的侄子开了辆小货车帮忙,车上画着崭新的标志:一只蝴蝶绕着杨梅飞舞,下面是"凯寨野生"四个字。这是小杨的主意,他说蝴蝶是妈妈变的,会保佑果子不烂。
出寨子时,龙安心回头看了一眼。晨雾中的凯寨安静祥和,晒谷坪上,务婆正带着几个老人给新摘的杨梅分类。阳光穿过云层,给每个人镀上了一层金边,像是古老壁画里的人物活了过来。
8市场风波
县城的农贸市场比往常更加拥挤。龙安心刚支好摊位,一个满脸横肉的男人就带着两个帮手围了过来。
"新来的?"男人踢了踢装杨梅的筐子,"知道这片的规矩吗?"他脖子上挂着金链子,手腕上露出青色的纹身——是市场里最大的水果贩子王老五。
龙安心还没回答,旁边卖菜的大婶就悄悄拽他衣角:"每月交五百保护费,不然别想在这卖。"
正当僵持时,李明摇着轮椅出现了:"王老板,这是残联的扶贫项目,有政策扶持的。"他指了指摊位上的残疾人就业示范点牌子。
王老五脸色变了变,临走时恶狠狠地瞪了龙安心一眼:"走着瞧!"
下午收摊时,龙安心发现三轮车胎被人扎了。更糟的是,有人举报他的食品卫生问题,市场管理员要来检查健康证和加工许可证。
"果酱需要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员翻着文件说,"家庭作坊不能随便生产销售。"他没收了剩余的十瓶果酱,开了一张两千元的罚单。
9危机应对
回到寨子,龙安心召集大家开会。小杨第一个哭了出来:"都怪我出的主意"吴晓梅搂着孩子的肩膀,眉头紧锁。
"我去找王老五理论!"吴小勇抄起柴刀就要往外冲,被阿公一声喝住:"胡闹!"
龙安心翻看着罚单,突然有了主意:"我们可以注册合作社,申请正规执照。"他拿出手机搜索,"国家对农产品初加工有优惠政策。"
第二天,龙安心和李明跑了四个部门。工商局、食药监局、税务局、农业局每个办公室都要排队,填表,解释。最麻烦的是生产场地——必须要有独立的加工间,符合卫生标准。
"我家谷仓可以改造。"吴晓梅父亲抽着旱烟说,"反正现在都用电磨了,谷仓空着也是空着。"
一周后,在残联的担保下,"凯寨生态农产品合作社"的营业执照批下来了。许可证挂在改造好的谷仓墙上:地面铺了瓷砖,装了纱窗,还添置了消毒柜。虽然简陋,但符合标准。
10新的开始
再次来到市场时,龙安心的摊位焕然一新。统一的包装上印着合作社的logo和二维码,扫描就能看到杨梅采摘、加工的全程照片。王老五远远地看着,没再过来找麻烦。
订单越来越多,连县政府的食堂都来采购。龙安心把利润分成三份:一份给社员分红,一份留作发展基金,一份用来购买新设备。
立秋那天,合作社第一次分红。十五户人家聚在晒谷坪上,会计挨个念名字发钱。杨老伯领到两千八百元,手抖得差点拿不住钞票:"这辈子第一次靠卖果子挣钱"
晚上,龙安心在账本上写下最后一笔。窗外,吴晓梅和小杨正在月光下清点明天要发的货。晒谷坪上堆满了新编的竹筐,空气中弥漫着杨梅的甜香和竹子的清香。
他翻开父亲留下的那本旧日记,在空白页写下:"今天,凯寨的杨梅走出了大山。"想了想,又添上一句:"我也找到了留下的理由。"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桌面的银饰上——那是吴晓梅送他的蝴蝶胸针,翅膀上的纹路在月光下清晰可见,像是指引方向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