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纲冷眼一扫:"太孙殿下果然胆大包天,莫非真以为纪某不敢动弹?"
朱瞻基看着那些充满杀意、团团围住纪纲的锦衣卫,心里不由得一紧。
锦衣卫是皇帝的眼线,明太祖创建锦衣卫的初衷是为了监察四方。
不过,纪纲接管锦衣卫才数载,便已培植了不少亲信死士,若长此以往,锦衣卫恐怕要易主了,届时天下究竟归谁掌控还是未知之数。
想到此处,朱瞻基顿时没了与纪纲周旋的兴趣,直接下令道:“动手,全歼纪纲及其党羽,一个不留!”
话音刚落,十八支箭矢同时射出。
每支箭矢命中后,纪纲周围的锦衣卫便应声倒地。
十八骑交替发射,轮番推进,面孔隐于面甲之下,神情难以揣测,但箭雨自始至终未曾停歇。
被包围的纪纲脸色骤变。
朱瞻基并未下令射杀自己,故而这些箭矢有意避开了他。
然而,纪纲却毫无喜色,反而感到彻骨的寒意。
他曾随朱棣征战沙场,深知其中凶险。
纪纲距朱瞻基超过五十步,身边这些锦衣卫皆为精锐,五十步外的普通弓箭轨迹清晰可辨,即便是军中顶尖射手,这些弓箭也能轻松化解。
但此刻这十八人射出的箭矢,每一下都精准命中锦衣卫要害,显然每一箭都能致命。
短短几个呼吸间,他身旁的数十名锦衣卫便只剩下了寥寥数人。
纪纲心中生寒,虽欲反抗,但随着每一箭飞出,他的四肢愈发僵硬,斗志也随之消退。
直到最后一名锦衣卫倒下,纪纲才猛然惊醒,却发现已有四把弯刀架在了他的脖颈上。
------------
“太孙殿下意欲谋反?”
纪纲强忍内心恐惧,高声呼喊,试图引起他人注意。
“啰嗦个不停,堵住他的嘴!”
朱瞻基冷眼扫向纪纲,对身边的十八骑低声吩咐。
随即,一人撕下纪纲衣襟,将其塞入嘴中。
另几人迅速抽出地上的死尸腰带,将纪纲牢牢捆缚。
纪纲喉咙里发出两声闷响,紧接着,一柄刀悄然逼近他的脖颈,鲜血渗出,他顿时变得温顺无比。
面对燕云十八骑的目光,纪纲满是畏惧。
看着纪纲服软,朱瞻基不禁露出笑意,随后转向那些未曾参与反抗的锦衣卫说道:
“你们的表现很出色,未与纪纲同流合污,这非常值得肯定。
我会记录下你们的事迹,继续努力,大明正需要这样的忠诚之士。”
稍作停顿,他扫视了一圈明显松了一口气的锦衣卫,接着说道:
“纪纲已屈服,但锦衣卫和诏狱仍需有人值守。
哪位是锦衣卫指挥同知?”
话音刚落,这群锦衣卫微微颤动,很快便有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走出来说道:
“回禀太孙殿下,两位指挥同知均为纪纲所用,现已悉数伏法。”
“你是?”
朱瞻基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这位年轻人。
此人约莫二十出头,比自己年长几岁,身形更显强壮,只是略逊于自己的英俊。
在这紧要关头还能挺身而出,想必并非寻常人物。
“末将锦衣卫指挥佥事张懋拜见太孙殿下!”
张懋右手拍胸行礼,动作标准,朱瞻基见状眼前一亮,忽然想到什么,不禁问道:
“姓张?你与英国公张辅有何关联?”
张懋听后笑着回答:“回太孙,家父正是英国公!”
“果然是这样!”
朱瞻基闻言不禁笑逐颜开。
若按忠诚度为大明勋戚家族排序,英国公一族绝对名列前茅。
首任英国公张辅之父为荣国公张玉,后者在靖难中为救朱棣英勇战死。
尽管张辅身为外戚未能继承荣国公爵位,但他才华横溢,能力丝毫不逊于其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曾随张玉参与靖难行动。
交趾叛乱时,张辅四次平定安南,三次生擒交趾伪王,威名远播西南,后人遗憾他未能世代镇守交趾。
由于平定安南的功绩,在永乐六年,张辅被授予英国公称号。
历史上,朱瞻基能够顺利登基,张辅同样功不可没。
汉王朱高煦谋反,最终由张辅协助平息。
昔日那位威名赫赫的大将,最终命运多舛,死得实在令人惋惜。
提起此事,不得不提到大明的战神,也就是朱瞻基心中那个被他幻想过扼杀于襁褓之中的长子,明英宗朱祁镇。
正是由于他的这个战神儿子执意模仿先祖北伐之举,张辅才在那场土木堡之变中不幸阵亡,自此大明的军事力量急剧衰退,武勋家族也随之衰落。
而明朝的最后一任英国公张世泽,确实无愧于满门忠良的声誉。
当李自成围攻顺天时,朝廷上下乃至皇亲贵族纷纷投降,唯有张世泽在城破之际奋战至死。
一门忠烈,可以说整个大明王朝,英国公家族始终为朱家尽心竭力,不惜牺牲生命。
想到这些,朱瞻基对张懋的态度不禁愈发推崇,不由笑着说道:
“纪纲已然伏法,既然你们两位锦衣卫指挥佥事皆与他同流合污,如今死去也就罢了,国家蛀虫死不足惜。
张懋!”
“末将在!”
朱瞻基一声呼唤,张懋立刻上前。
朱瞻基颔首道:“张懋,现朕命你接任锦衣卫指挥同知,位列三品,暂时代理锦衣卫指挥使之职。
待皇祖父凯旋归来后再作定夺,你可有异议?”
“末将领命!”
张懋听罢心中欢喜,虽此前已有投奔皇太孙的心思,却未曾料到自己竟从正四品晋升至从三品。
处理完诏狱事务后,朱瞻基并未急于离去,而是招手示意张懋靠近,低声嘱咐道:
“张懋,纪纲此番在劫难逃,锦衣卫接下来就交给你了。
虽然朕无法保证皇祖父回朝后你能否继续担任指挥使,但我可以向你承诺,即便离开锦衣卫,你也绝不会后悔。”
张懋听后神色微变,却未显露出失落之意。
毕竟朱瞻基目前并非皇帝,而锦衣卫是皇帝的眼线。
哪怕朱棣再宠爱朱瞻基,也不会轻易将如此关键的职位托付给他。
就如同朱高燧,名义上虽管理锦衣卫,但实际上并无实权。
因此,张懋并未因朱瞻基的话感到失望,反倒认为他看得透彻。
若朱瞻基一开始就承诺让他稳居指挥使之位,他反倒会犹豫是否真要归附这位皇太孙。
朱瞻基见张懋神情,已明白对方领会了自己的意图。
朱瞻基对张懋的态度明显转好,觉得他并非那些所谓的败家子之流,而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聪明人。
“不必沮丧,这次让你负责锦衣卫就好好干,下一次皇祖父出征时,我会亲自争取让你随行,那时你的前途如何全看你自己。”
张懋听后眼中闪烁着期待。
朱瞻基随后站起身,轻轻挥手示意张懋稍安勿躁:“我还有别的事务要处理,锦衣卫就托付给你了,希望你能不负我的期望。”
交代完,他对围在一旁的燕云十八骑使了个眼色,翻身上马:“我们去纪纲府。”
话音未落,一名燕云十八骑迅速提起被捆住的纪纲,置于马背,紧跟队伍而去。
十八骑如影随形,来去如风,步伐一致,保护着队伍核心的朱瞻基。
张懋目光中浮现出一丝艳羡。
“恭喜张大人!”
朱瞻基一行离去后,锦衣卫们纷纷上前祝贺张懋。
他们深知张懋虽为英国公之子,但非嫡出,未来能否继承爵位尚难定论。
然而,如今攀附上了皇太孙,他的前景无疑一片光明。
不过,这份光景旁人只能望其项背。
“清理所有痕迹,连血迹也要擦净。”
张懋恢复镇定,冷静下达指令。
锦衣卫闻令即动,忙而不乱。
张懋从人群中挑出几位千户与副千户,单独嘱咐道:“你们挑选几个可靠的人,切记莫要惊动他人。
凡与纪纲有关的一切,统统抓拿,若有抗拒,就地格杀。”
“遵命!”
千户们领命后神情肃穆,立刻点头答应。
------------
夜幕降临,柳梢挂月。
纪纲府外漆黑一片,门户紧闭,墙头隐约可见人影晃动,戒备森严。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院墙之外,一群大臣正对面站着持刀仗剑的宦官与近千名御林军。
太子朱高炽手里揉着右手,来回踱步,显得有些焦躁。
他身旁有一众朝臣簇拥,为首的老者年近五旬。
“杨士奇,太孙有消息了吗?”
朱高炽望着那老者问道。
“已经派人去寻了。
听说太孙出宫之后,带了十八名黑骑,直奔诏狱,于狱门前击毙纪纲党羽近百人,并将纪纲当场擒获。
算算时间,怕是快到了。”
“唉!”
朱高炽叹了口气,忍不住低声埋怨:“你看看,这孩子怎么这般不懂轻重?纪纲是什么人?那是天子亲军,他不但杀了纪纲的手下,还把纪纲给抓了,这不是在打皇上的脸吗?”
旁边,夏原吉见朱高炽神色慌张,便劝慰道:“太子且莫着急,依臣看来,太孙行事向来稳重,应是有考量的,当知道分寸!”
话音未落,远处街道上传来一阵清脆的马蹄声,“嘚嘚嘚嘚”
。
石板铺就的街道衬得马蹄声更加响亮。
熬了一天的大伙儿听见声音都望了过去,朱高炽反应最快,一眼便认出了队伍前列那骑着枣红马的朱瞻基。
他顾不得其他,迈步上前。
“爹,您为何来了?”
朱瞻基从马背上跃下,扶住了刚走几步就喘息不止的朱高炽。
“哎呀,我不来,你都快上天了。
你这孩子,真不知道怎么说你才好。”
朱高炽被朱瞻基扶着,上下打量一番,见朱瞻基安然无恙,这才放下心来,却又语重心长地说:
“儿子啊,纪纲万万杀不得。
北伐在即,杀了纪纲,你让爷爷手下的靖难旧部怎么看?你让爷爷怎么看?你爷爷会饶过你?”
见朱高炽担忧此事,朱瞻基笑着安慰道:“爹,您放宽心,这事不会有差错,我有把握!”
朱高炽见朱瞻基如此镇定,便问:
“你有把握?你有何把握?就今日乾清宫之事?”
朱瞻基未作回应。
朱高炽见状,急得跺脚道:“儿子啊,你以为爷爷是笨蛋吗?你那乾清宫拙劣的表演,谁看不出来?你能瞒得住爷爷?”
“儿啊,听爹的话,快把纪纲放了,事情还有转圜的空间。
你是太孙,只要纪纲不死,日后向你爷爷认个错便行,他老人家不会怪你的!”
朱瞻基默然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