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大明: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 > 第26章  护送火器
    此刻朱元璋明白了一个关键问题——根源出在自己的某些政策上了。

    想到这里,他心中竟有了一丝释然。

    “恐怕我确实是太过严厉了一些。”

    但他随即便欣慰地补充道,“好在我有一个出色的孙子,把祖父的疏漏一点点补齐了。

    幸亏有他的弥补,否则真可能酿成更大的过错!”

    说到此处,他忍不住轻哼一声:“那条鞭法加考成法,真是不知这小子是如何想出这么精妙办法的!”

    若只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就罢了。

    看着那即将完工的行宫,朱元璋不由得叹道:“看来就连赚钱这方面,我的这位孙子也要远胜旁人不少!”

    更准确地说,简直天下无双了!

    有了这般体悟,朱元璋当即唤来一名锦衣卫,并亲笔写了一封圣旨,令其火速带回金陵交予朱允烨。

    圣旨内容大意是:“朕的好孙儿,放手去做吧!皇爷爷全力辅佐于你!”

    朱元璋这密旨很快便抵达金陵,当朱允烨收到祖父传来的圣意后,心底浮现出一丝笑意,旋即投入到政务之中。

    正在此时,宝源局的李进申请觐见。

    朱允烨示意李进入内,只听李进朗声道:“臣李进叩见太孙殿下!”

    “哦,李爱卿来了啊。

    今日前来想必是有要事启奏吧?”

    李进恭敬回禀:“启禀殿下,宝源局匠人已然打造出了数百门佛朗机炮,还有两千余支燧发枪以及一百余门红衣大炮。”

    这百余门红衣大炮乃是朱允烨近期特意命宝源局工匠制造的新武器。

    凭借白糖、琉璃器与味精的巨大利润,如今的他手中财富充盈许多。

    早先之所以没下令铸造红衣大炮并非不愿,而是基于性价比考量,认为不如将有限资金优先投向佛朗机炮更有收益。

    如今既有钱又有闲暇自然无需再顾虑。

    谈及此两种火器特性各有差异。

    其中红衣大炮虽造价昂贵、散热缓慢无法持续开火、且每次发射后都需要清理炮膛及冷却处理,但威力巨大、射程极远,可谓重创战场利器;而佛朗机炮造价相对便宜,经济实惠,适合大规模列装。

    虽然在攻击力方面不及前者,可胜在其能够连续快速射击,也不用担忧炮管过热造成炸膛。

    倘若两样装备都能齐备,待到战场上真正应用,便可充分发挥协同作战效果。

    以红衣大炮实施远程打击开辟战场,继而依靠佛朗机炮覆盖火力,展开持久攻防,彼此优势完美融合几乎堪称完美。

    此刻这两款火器均已准备就绪,朱允烨内心甚为欢欣鼓舞:“好!李大人做得出色极了!”

    闻得此赞赏,李进面露感激。

    李进的神情中也流露出一抹欣喜。

    “多谢太孙殿下夸奖,这都是臣应尽之责!”

    既然如今佛朗机大炮和燧发枪均已铸成,

    那么自然应当尽快交给蓝玉。

    为防不测,必须得派遣一名可靠之人押运!

    只是合适的人选,一时却难以选定。

    徐达徐国公虽是个绝佳选择,但他已然年迈,加之背部溃疡,连下床都困难,更不用谈领军作战。

    现下能征善战之人中,除了已经出征在外的蓝玉外,仅剩燕王朱棣!

    祝好运呀脑中突然冒出一个人名:莫非是朱棣?

    朱允烨心底浮现一丝浅笑。

    未来历史中的明王朝最为人知的两位帝王,其一为布衣登基的洪武帝朱元璋,另一个正是这位威名赫赫的燕王朱棣。

    再看当下身处封地北平的朱棣,朱允烨思索至此不再迟疑,立刻草拟了一份旨意召朱棣入京,命他负责护送火器。

    “来人!”

    侍卫闻声步入殿内。

    “奉孤之命前往北平,宣召燕王即刻回京!”

    “遵命!”

    随后该侍卫带着诏书匆匆奔往北平。

    在北平的郊野,

    朱棣纵马疾驰,目标前方奔跑的獐鹿。

    “驾!”

    “快快!”

    催促坐骑追赶獐鹿,

    待进入射程范围时,

    朱棣拉弓取箭娴熟如流水,

    口中轻哼一声“嘿~”

    ,松手而放,

    羽箭带着破空之声急速前行,

    朝着獐鹿呼啸而去。

    察觉到威胁时已无力避开,

    只见利箭贯穿獐鹿颈部,

    强劲的力道将它直接击倒在地上。

    朱棣身后随从见状纷纷大声欢呼。

    “王爷威武!”

    “王爷神箭!”

    面对众侍卫的叫好,

    朱棣满面春风地下马走到獐鹿边,

    从腰间抽出利刃终结它的挣扎,

    随即淡然说道:

    “拿去分给大家享用吧。”

    随着一句“谢王爷恩典!”

    众人欢天喜地将猎物抬走。

    观览日色,

    已是临近黄昏时刻,

    朱棣便调转马头归返城中。

    刚刚抵达住所没多久便得知京城传下圣旨,

    朱棣心中略感意外:

    京城传旨?

    他当即接过圣旨打开查看,发现竟是侄子发出要求他立即进京。

    提及朱允烨,

    虽远居北平,

    关于朱允烨被立为皇太孙及代理朝政的信息早遍布天下,

    朱棣自然也是了如指掌。

    除此之外,

    皇太孙所创税务院与监察院,令诸多商家登记造册的行为,亦让这些商贩俯首贴耳。

    就连向以傲骨闻名的蓝玉将军都对这名侄子钦佩有加,心服口服。

    这让朱棣不禁感到惊叹不已:

    其实一直密切关注金陵的动态犹如围观一出好戏一般,期望着能知晓自己的这位新晋皇太孙能把明廷推向何种境地,

    因此当旨意降临自身的时候,朱棣多少有些震惊—这场‘瓜’竟然落到了自己头上!

    自当年被分封北平后……

    多年未曾重返金陵,这也是朱元璋的深意所在。

    早年分封诸王之时,他的心思已然显露无遗——让皇子们各守一方,既不会亏待他们,也会限制其行动。

    他将一片封地给予皇子,让他们安心驻守,不需四处游走,只需为皇帝捍卫疆域便足矣。

    这些年,朱元璋确是照此原则行事。

    除了特殊需要,他从未召唤儿子们返回京城。

    因此,当这次召见传来时,朱棣不仅惊讶,心中更有说不出的喜悦。

    作为大明的都城,金陵的繁华非北平可比。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侄子朱允烨不仅毫不忌惮自己,反而召他回京负责运输如此重要的火器,这份信任令朱棣倍感欣慰。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应道:“既然这样,孤就奉旨入京一次。”

    随即立刻收拾行装启程奔赴金陵。

    一路上毫不拖延,不久便抵达目的地。

    看到这座人声鼎沸的城市时,朱棣心中满是感慨,这是多少年后重新回到金陵的激动与满足!但到京城之后,他并未冒失去找朱允烨,而是先行递交了一份奏折,复述圣旨并通告自己已经抵达京师。

    尽管名义上是叔侄关系,然而现在朱允烨以监国身份治国,二人的关系实质已为君臣之别。

    所以一切都要循规蹈矩,在送交文书后,耐心等候召见。

    虽远赴边郡,这些亲王们在京城仍旧有自己的宅院。

    朱棣抵达金陵,直接住进自家府邸。

    待到用餐时分,饭菜才端上桌,扑鼻而来的鲜香立即引起了他的兴趣。

    当夹起筷子尝过,并获知他已经安全抵达。

    朱允烨轻哼了一声:“来得倒挺快。”

    继而命令左右:“明天宣他进宫吧!”

    “遵命。”

    随后侍卫迅速传达圣旨。

    翌日清晨,朱棣身着正式朝服前去拜见朱允烨。

    他跪下行礼道:“臣朱棣参见太孙殿下。”

    “免礼!”

    一声令下,朱棣起身,看着眼前笑容温和的少年,朱允烨迈步向前对他行了一礼:“晚辈见过四叔。”

    这一仪式完成,双方彼此行礼完毕。

    朱允烨凝视朱棣问道:“四叔身处北平可好?”

    话音落下,朱棣答曰:“多谢殿下属意,臣于北平一切顺遂无虞。”

    说罢,稍作停顿续言:“臣远在北方,亦略知些许殿下所谋;如今亲眼见这京城盛景,则发现殿下才能较传言更为卓越!”

    巧妙夸赞一句。

    听到朱棣的话,朱允烨莞尔回应道:“听闻四叔治理北地成绩斐然…”

    无论是税务制度还是监察体系,乃至一条鞭法这样的改革措施,甚至像味精这类物品的普及,归根究底都依托于强大的军事力量。

    缺少武力支持,上述的一切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朱棣听后频频点头,回应道:“殿下所言极是。”

    他继续补充,“正因为这个缘故,陛下才会派我们诸王到各地驻守,拱卫大明边境。”

    朱允烨听了朱棣的话说:“确实如此,因此,未来大明江山还需倚仗四叔您的英明领导!”

    他稍作停顿又说道:“纵观天下藩王,论起带兵作战之能,唯数四叔最为出色。”

    听到这话,朱棣身体猛然一颤。

    自打与朱允烨见面之后,自己始终表现得谦逊低调,力求传达自己没有争权的意图。

    没想到仍被朱允烨直指要害。

    他误以为这是朱允烨在对他示警,于是急忙起身说道:“太孙殿下,请恕罪!臣毫无才学,只在北平时偶尔猎打猎消磨时光罢了。”

ͶƼƱ һ½Ŀ¼һ 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