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野战军各兵种配置是多少?”
这个李倓还真懂,前世出于爱好他研究过《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唐军的作战体系和以前朝代大不相同,其开创者就是大唐军神李靖。
李倓说道:“全军战兵人,勤务兵6000人,一共四百队,其中战兵中枪兵5800人,陌刀兵弩手2000人,轻步兵2200人,具装骑兵800人,重骑兵1600人,游骑1600人,这里面包含2000千基层将领,每队五个基层将领,分别是队长一人,队副一人,旗手一人,护旗手一人,军法官掌书记一人(记录军功和军法的人)。”
王忠嗣点了点头说道:“看来你确实下了功夫,从明天开始你去押送粮草。”
“什么?让我押送粮草?”李倓懵逼了。
“不想干吗?要不你去做伙头军怎么样?要是都不想做,那就回鄯州做金丝雀。”
李倓咬了咬嘴唇说道:“好!我做!不就是押送粮草吗?”
王忠嗣看李倓接受了任命,于是严肃的说道:“粮草军队之根本,你一定要慎之又慎,万不可出了纰漏。”
李倓说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道理我懂,大帅只管放心。”
李倓说完就在营帐站着一动不动,似乎还有事的样子。
王忠嗣看李倓没有走的意思于是不耐烦的问道:“你还有什么事?”
李倓说道:“你还没封我官呢!”
王忠嗣一听无奈的笑了笑,然后想了想说道:“我就封你做治粟校尉吧?”
李倓一听眼珠子差点掉出来,不带这么玩的!这不是挤兑我吗?
王忠嗣看到李倓的表情沉声道:“怎么嫌小吗?要不治粟督尉?”
李倓算是看出来了,王忠嗣根本就没打算真正的用自己,但是自己也没办法,治栗校尉就治栗校尉吧,真给我弄个治粟督尉不得被人笑死吗?
李倓一听连忙说道:“还是校尉吧!但是你必须给我写个文书,不然我去了饷司也没人认我呀!”
“好!没问题!”
王忠嗣立刻拿起案上的纸笔就写了起来,写完署上名并且还不忘用了印。
李倓接过看了看白纸上赫然写着“今特任命治粟校尉李倓到司库担任送粮官,署名王忠嗣。”并且名字上还盖了陇右节度使的印章。
李倓一瞬间是五味杂陈,这可是最敷衍的任命书了,但是只要有这个节度使印章什么都是浮云。
这里解释一下,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治粟校尉这个官职,只有治粟督尉。这个治粟督尉只有韩信当过,是萧何初见韩信为了敷衍他,随便给他封的官让他押送粮草。这也是李倓为什么不爽的原因,王忠嗣这是给李倓穿的小鞋,小鞋给你,你爱穿不穿,不穿就做金丝雀。
李倓终于离开了军帐。
王难得等李倓走了以后说道:“大帅!粮草是我军命脉……”
王忠嗣挥了挥手阻止了王难得的说下去。
王忠嗣接着说道:“你立刻派个人给周泌说一下只让他负责押送粮草,其他的事别让他管。”
“属下明白!”
王忠嗣又想了想说道:“给他安排个得力的副手。”
“遵命!”
唐军野战大军满编制为两万人,一共分为右虞侯军,右前军,右后军,中军,左后军,左前军,左虞侯军。也就是所谓的“七军”,大军行军也是按着上面的顺序行军。大军后撤时右虞侯军变为左虞侯军,左虞侯军变为右虞侯军依次撤退。
行军或者撤退大军不可以掉头,只允许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如果掉头更容易造成混乱,并且在路面窄的地方是无法实现掉头的。
其中右虞侯军为前锋军,将领也就是戏曲里面的“先行官”,先行官多为全军最牛逼的将领,其作战能力绝对是整个军队里面最好的,因为前锋军要担任修路、架桥、侦查敌情的任务,并且随时有和敌人开战的可能,大军撤退时则担任断后的任务。
《三国演义》里面赵云很多时候都是充当这个角色,每次出征都是赵云首先和曹兵交战,每次蜀军吃了败仗都是赵云垫后。不是说诸葛亮临时决定让赵云垫后的,是赵云的职责就是这样。
我们不说正史,就单《三国演义》来讲赵云能力是要比张飞和关羽强的,他们二位可没有做过先行官,基本都是左右军轮流干。
蜀汉到了后期没有大将,经常用“蜀汉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来嘲笑蜀国。
古代行军不是全天行军,而是只行半天,过了午时就要安营扎寨,不可能等天黑了再安营扎寨。即便现在外出露营也不可能等天黑没了视线你在扎营。
其次安营扎寨也不是一个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活。扎营不但要建围栏,还要挖壕沟,建马厩(jiu),还要埋锅造饭,因为士兵下午四点就要吃饭,甚至还要挖厕所,整个大营也不能到处拉屎撒尿。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古代战争为了避开农时,一般是在春天或者冬天发动,这时候都是天短夜长,下午五点天就黑了,就算三个小时扎营结束,你也需要两点开始,这中间你还要做饭吃饭,时间算一下差不多下午一点你就要开始扎营。
在兵力编制方面左右虞侯军兵力各为2800人,分为56个大队,队是唐军最基本作战单位。军中重步兵(长枪兵)800人,多用途步兵(弩兵、陌刀手)300人,轻步兵(长弓手)300人,具装骑兵(战骑)100人,重骑兵(陷骑)200人,轻骑兵(游骑)200人,还有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军种就是勤务兵,勤务兵为900人。
可能有人对兵种的作战时的职责不太了解,我这里简明说一下,唐军基本装备配置是弓、腰刀、圆盾、盔甲和马。大唐比较有钱所以这五样基本是标配,这里的盔甲分重盔甲和皮甲,皮甲多为勤务兵、长弓手和游骑穿戴,其他兵种为重甲。这里的马不是战马,是代步工具,唐军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步军也是骑马行军的。
在中国历史中,唐军和蒙古军队得机动性不相上下,唐将张孝嵩一个月行进2000多里。
怛(dá)罗斯之战时高仙芝从葱岭到怛罗斯一百天行进5000里,如果只靠两条腿士兵恐怕半路就累死了吧。
在兵器方面,长枪兵步作为军阵得主体力量主要装备武器是长枪和大盾。
弩兵和陌刀兵是同一个士兵担任的,身穿重甲远距离用弩,近战用陌刀挥砍。
长弓手是我唯一不了解的兵种,我猜测可能就是操控床弩或者投石车的,或者就是在对阵当中只负责用弓箭进行火力压制的兵种,因为他们不穿重甲,不是近战兵种。
具装骑兵(战骑)人和战马全部穿重甲职责是配合重步兵冲击敌方军阵,武器为马槊。
重骑兵(陷骑)人穿重甲战马没有披甲,主要任务是配合具装骑兵进阵厮杀或者保护侧翼。
轻骑兵(游骑)任务是担任警戒,传令、敌人被击败以后的负责追杀溃兵。
勤务兵比较杂,有军医、医护人员,还有操控器械的,有辅助骑兵穿戴盔甲的等。
中军一共4000人,80个大队。各作战兵种分别为1000人,400人,400人,200人,400人,400人,1200人。
左右四厢军兵力都是2600人,52个大队。作战兵种和左右虞侯军差不多,只有多用途步兵(弩手、陌刀手)少了50人,还有勤务兵少了150人,左右虞侯军多出来的50人有很大可能是全军精锐中得精锐,这一队士兵有很大可能是全军的锋失,用来陷阵破敌的。至于少的150勤务兵有可能是工兵或者“踏白军”,踏白军就是斥候。
以上就是唐军军队兵种分配。双方军阵对阵的会战是很少发生的,因为军阵对阵对于败的一方是致命的。
在中国历史中交战双方基本都是在用各种各样的计谋,还有小规模的冲突获得战略上的胜利。
安史之乱军阵对抗的顶峰就是香积寺之战,这一战就让河北唐军全线崩溃,安史之乱走向也彻底改变。
如果发生双方会战肯定是双方军队综合实力差不多才会出现会战,假如一方两千人,一方两万人,两万人肯定急着和两千人对阵,但是两千人肯定也不傻,他肯定不会和你对阵,要么后撤,要么占据有利地形或者城池守城。
历史上会战最多的就是项羽,因为项羽是一个把兵家四势当中兵行势发挥到极致的人,只不过他是个玻璃心。
当时项羽釜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九战九捷,彻底打垮章邯和王离的四十万秦军,兵形势被他发挥到极致,突击能力犹如神助,我怀疑二战德国的“闪电战”就是跟他学的。
兵家四势是兵家四大流派:分别是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
兵权谋的代表人是孙武、吴起等。以其卓越的战略才能着称。其特点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兵阴阳的代表人是孙膑、诸葛亮等。以其对阵法的精通和在军事理论中的运用而闻名。“顺时而发,推行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指的是左右战场的地理、天象等外在环境因素,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战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天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