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大明:开局被徐家退婚,我炼化十万铁骑 > 第23章  没有皇帝、没有重臣的北元必定混乱丛生。

第23章  没有皇帝、没有重臣的北元必定混乱丛生。

ͶƼƱ һ½Ŀ¼һ ǩ
    与此同时,更会借此进一步彰显明朝的强大威慑力,震慑四海八荒之内一切不安定因素。

    “仅仅六千士兵居然真的杀到了北元王庭么”

    “莫不是开玩笑吧!”

    “即便到达了那里,又如何尽管北元已然败北,然而实力底色尚存。

    据知,他们的宫廷内至少驻有成千上万精锐兵卒。

    如此薄弱之力区区六千人去进攻岂不像自寻死路一样\"

    群臣们听了萧汉的陈述,在短暂的震撼过后本能开始猜测战场真实状况如何发展……

    “回陛下”

    “当时利用暗夜掩护施行疑兵诡计并结合火攻策略巧妙引敌主军调离。”

    “当大批敌军被诱离王庭后,朱将军亲领三千精锐突袭敌巢。”

    \"在战斗过程中勇猛冲进王庭主殿,将军亲手斩杀北元皇帝并协同旗下将士几乎扫荡净尽北元全体高层文武官员。

    \"

    伴随着萧汉激动人心的话语,朝堂内所有人几乎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真真有如此之事\"

    \"朱雄果然斩杀掉了也速迭儿”

    此刻朱元璋的声音微微颤动起来,但眼中却满溢着热切的希冀之情。

    毕竟这是彻底清除胡惟庸叛变祸根的关键一步啊!

    当初胡惟庸密谋联合北元及倭寇意图颠覆朱家王朝基业之举令朱元璋深痛恶绝,遂即下定决心誓必要歼灭北元余孽。

    随着场面渐渐静下来,

    只见萧汉转身下令:

    “列位将士们呈送圣上贡品!\"

    话音落地瞬间,将近百名身披铠甲

    朱元璋此刻缓缓起身,自龙椅之中站立,双眼注视前方。

    整个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的目光纷纷投射而来。

    “打开!”

    萧汉的声音铿锵响起。

    随即,在场近百度将士齐动,将手中的木盒逐一开启。

    刹那间,无数头颅映入朱元璋及满堂官员的眼帘。

    其中一人头部尤令朱元璋一眼辨明,“也速迭儿,是他,果然是他。”朱元璋目光转向木盒,轻笑而出:“哈哈哈……谁能料到,朕竟有今日这般意外收获。”

    最初,他颁布旨意攻灭北元,其实心底明白这“攻灭”只是把对方驱逐至长城外。

    但未曾想到,如今局势逆转,竟成此大胜。

    朱标上前一步,朗声道:“父皇,非仅也速迭儿,更包含北元六部尚书、诸多朝臣在内,全被我大明将士斩下首级。”

    此言落毕,一片静默。

    而后朱元璋再度开口:“朱雄此次率领不过区区六千骑兵闯入草原,竟能击破北元王庭,彻底铲平其庙堂根基!”随即转向众人,“诸位爱卿,尔等可看仔细。

    这是何等辉煌战绩啊!谁又能说当今大明无英才豪杰?难道不是与昔日霍去病相比也毫不逊色么!”

    话音方落,朱元璋开怀一笑,声音激扬道,“霍去病曾以冠军侯威名显赫一时,但他若见今日之果,恐怕也要甘拜下风。

    我大明能得如此战将,岂不令人振奋!哈哈!”

    回溯数载光阴,能让他发自内心开怀之事少之又少——马皇后出嫁之际、皇子标诞生成长之时、明廷建国、统一中原之后祭泰山典礼等等重大时刻,乃至嫡孙朱雄英降临世间方才绽放欢笑容颜;然而今日,却再度重临这一场景——只因此般壮举让其心喜难抑。

    朱元璋心中暗想:大明朝出现了一员堪比西汉冠军侯的人物——生于洪武年间之朱雄。

    无论时间流逝多久,这段丰功伟绩必会被史册铭记。

    这位朱雄,于十七岁年龄就以六千骑兵击垮北方故敌,并全身而返、未伤一根寒毛。

    殿中群臣齐声贺庆,望着眉飞色舞、喜悦溢于言表的皇帝陛下。

    此刻不仅朱元璋自身难以抑制兴奋之情,众文臣武将们同样感受到深深震慑。

    “朱雄虽年仅十六七岁,然则此般奇勋,诚为非凡。”一位大臣低声叹道。

    另有人接腔,“瞧着他的作为,便是那傲视群雄的蓝玉等淮西宿将怕也要黯然失色吧?”

    另一文士感慨连连:“确实呀。

    此番勋绩,确实远超当年冠军侯所立。”随即继续评价,“朱雄胆量智慧着实让人捉摸不定。

    竟能使得陛下如此欢喜雀跃。

    往后必然成为朝堂上冉冉升起的新星,并手握重要权力。

    最难得之处在于年纪轻轻,前程不可限量。”

    复有人提及,“犹记早前征伐过程中,他就曾在击败过王保保后被授予正五品守备一职,而后屡破坚城甚至最终攻占了北元都城。

    皇上为此再次嘉奖提擢,使得朱雄从原本五品跃升两级,年仅十七已是四品指挥使衔,并领辖大军达五万人。”

    “唉!看看人家。

    我快五十岁了才刚升任到五品位置,反倒连个年轻后辈都不如了。”

    更有议论纷纷者推测,“这一次他再树惊世巨功,消息传遍天下之时必定轰动各界,届时肯定少不了皇帝再降恩命予以嘉奖。”

    一旁的大人们已隐约感知,朝廷内部将很快增添一员掌握强兵的新秀。

    他们共同仰望那位青年身影,交口赞誉:

    “此人当属人中豪杰。”

    徐辉祖心里默默叹道:“真遗憾,要是妙锦喜欢的是朱雄就好了。”

    “朱雄这个名字…”

    徐辉祖心中暗忖:“我倒要看看你究竟是何许人物。”

    朝堂之上,既有对朱雄钦佩的官员,也不乏心怀嫉妒之人。

    尽管朱雄凭借生命拼来的战绩毋庸置疑,他的晋升全靠军功,但依然有人心里不服。

    “朱雄这份礼物,再加上老四送的礼,确实相当可观啊。”

    “我很满意。”

    朱元璋哈哈大笑,难掩喜悦之情。

    随着捷报传来,北方战事圆满结束,他的心头之石也终于落下。

    “启奏圣上。”

    萧汉转身从一名将士手中取下一只锦盒,高举过头。

    “朱将军斩杀北元皇帝时,不仅带回了其首级,还有这北元国玺。”

    “呈上来!”

    朱元璋满脸期待,立刻下令。

    侍立一旁的太监连忙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将锦盒捧到皇帝面前。

    他缓缓打开盒子,一眼便看到其中摆放的一枚印玺。

    拿起仔细端详,只见上面刻着八个古元文,翻译成汉语便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不言而喻,这正是仿造传说中的秦始皇传国玉玺所制。

    自从入主中原,忽必烈以降便深受中华文化影响,试图借此表明自己乃是正统帝王,并且设立了类似中原的朝廷架构与制度。

    因此这方仿制的国玺便成了权力象征。

    “哈哈哈哈哈!”

    “果然是北元镇国之宝,帝王权柄之所系。”

    “朱雄,好臣子啊!真是让人欣慰至极!”

    朱元璋拿着这方国玺反复把玩,高兴得合不拢嘴。

    “恭喜父皇夺得此等重宝。”朱标立刻拜贺,“有了这方国玺,以后北元再妄称皇权岂不是个天大的笑话?”

    “说得对。”

    “当初仅将其驱逐至长城之外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如今朱雄带着大军一举覆灭其朝廷,还缴获了国玺。

    没有皇帝、没有重臣的北元必定混乱丛生。”

    “五年,不对,十年之内,我大明北部边境将不再有北元威胁!”

    “他们的部落必然为了争夺权力自相残杀,我大明尽可放心发展。”

    朱元璋笑道,“恭贺圣上!从此北疆将高枕无忧!”文武百官纷纷跪下行礼庆贺。

    “标儿,”朱元璋微微一笑,“你看那些人头该如何处理才好?”

    指着殿中摆放的北元皇帝及其大臣的首级,他看向太子问道。

    “回禀父皇。”

    朱标沉思片刻答道:“既然北元朝廷已被我们剿灭,不如将其首级制作成泥塑保存千年,永不失效,并陈列于北方长城上,作为震慑北方各族的警示。

    如果他们还敢侵犯边关,就让这些人成为后继者的前车之鉴。”

    朱元璋听罢满面欣喜。

    众臣纷纷点头赞同,认为太子见解深远。

    这位太子能够赢得众臣敬仰,不只是因为他仁厚,更源于他在关键时候果断行事的手段。

    “诸位爱卿觉得太子所言如何?”朱元璋含笑询问。

    “吾等赞同。”满朝文武齐声附和。

    此时朱元璋心情极佳,谁要是胆敢触逆鳞,那就等于自寻死路。

    “好!”

    “标儿,此事就按你说的办。”

    “你亲自督办,给朕把这件事做得完美无缺。”朱元璋当即应承下来。

    “臣遵旨。”朱标立刻答应。

    “眼下,却有一件事情困扰着朕啊。”

    “朱雄为大明建立了如此赫赫战功,我一时间真不知该给予何种嘉奖。”

    “毕竟,短短一年之间,他便从一个普通士兵跃升至指挥使之位了。”

    “要是再升几级,确实有些快得过分。

    然而,若无封赏,这般巨大的功勋传到天下人耳中,他们又会怎么评价朕?”

    “标儿,诸位爱卿,你们认为该如何褒奖朱雄?”朱元璋带着困扰的目光向群臣发问。

    “这……”

    闻听朱元璋的话……

    大臣们互相观望,均不知如何应对。

    圣上都拿不准主意,他们怎敢轻易开口?

    若意见不合圣意,这可不是小事。

    因此此刻并无一人愿意贸然发言。

    “启奏皇上。”

    这时。

    武将列队中,一名中年男子出列,脸上隐约可见傲慢之色。

    “蓝玉,想必你已有主张。

    既出自军旅之人,朕倒要听听你对如何封赏这位有功将领朱雄有何建议。”朱元璋目光落在蓝玉身上,笑着询问。

    “依臣之见,”

    “尽管朱雄战功卓著,但他年纪太轻,尚需经历更多历练。

    这次虽应有所嘉奖,不过对于年轻人,还需略加压抑。”蓝玉直言不讳。

    听完这话。

    朱元璋与朱标的眉间皆是一皱。

ͶƼƱ һ½Ŀ¼һ 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