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龙九他们悲惨的过往,旁边的朱元璋等四人却毫无波澜,也无法有所触动。
毕竟朱元璋、汤和、傅友德皆从元末乱世走来,要论困苦的经历,当世恐怕鲜有人能与他们比拟。
而蒋瓛作为锦衣卫指挥使,更应是心狠手辣之人,些许悲伤的往事根本难以撼动他的内心。
此时,朱英瞥了一眼身边的朱元璋,微笑言道:“爷爷,我知道您是在担忧我,但我相信,他们这一生绝不会背叛我,也不会伤害我。”
听罢此言,朱元璋未有表态,只是点头示意,并未明确相信或怀疑。
无论如何,朱家自有考量的方式,日后必会凭借事实作出判断。
“那么这件事你打算如何处理?这府尹我是认识的,乃朝廷三品大员。
况且你的部下杀死了这些官吏,这是死罪,你身为幕后主使也难辞其咎。
需要我去帮忙吗?”
朱元璋询问道。
朱英摆摆手拒绝了,“就不用麻烦爷爷了,这位趋炎附势的府尹大人,我自己就能解决此事。”
朱元璋听后不禁投以狐疑的眼神看他,看来这个长孙身上有许多秘密是他所不知的。
呵,也好,就静观其变吧。
随后的一战并未延续太长时间。
那紧闭门户的酒楼之中,鲜血汇聚成河,一具具尸体躺倒在血水中,痛苦的哀号在楼宇中接连不断。
龙九等人手中各自握着兵刃,身披鲜血浸透的衣物,冷漠地注视这一切。
那位名叫杨启的大明应天府尹、朝中三品重臣早已在先前的战斗中倒下。
看着地上穿着官服的尸体,脚下缓缓流过的鲜血河流,恐惧之情仿若一头凶恶贪婪的野兽将他紧紧包裹。
他实在无法置信眼前的一切,他是杨启,大明的府尹、位列三品的权贵,万人之下,平日只需威压一震便可迫使百姓下跪求饶,随意一句话便能让人生死攸关,在他眼中,普通百姓不过是任由他碾压的蝼蚁罢了。
但今日,龙九等人却是狠狠给了他教训。
人与人是不同的,不是所有人在他的威严下都会卑躬屈膝,也不是所有人都选择不抗争。
“哼,怎么了,杨大人莫不是怕了?”
苏二边舔舐沾血的吴钩边说道。
“你们,你们敢杀害朝廷命官,这是要灭门抄九族的大罪!如今天下太平……”
杨启强打精神试图威胁,话未讲完就被打断了。
“现在立刻束手就擒,本官还能考虑减轻惩处。”
这,无疑是他此刻所能采取的最后一项行动了。
可对于龙九一群人而言,这番话听起来是如此荒谬可笑、充满嘲讽意味。
“哈哈哈!大人,我们既然敢斩杀他们,又怎会畏惧你所谓的死罪牵连?”
包三放声长啸,毫无惧意。
“少废话!赶紧把他解决了。
我还赶着去收拾那个胆敢冒犯我的人。”
龙九手持兵刃,略显不耐地催促道。
听罢此言,龙五径直迈步上前。
他向来主张雷厉风行,动手胜于空谈。
既然龙九已经明示要迅速解决眼前的杨启,那他就即刻付诸行动。
“住手!你不可以这样做!不要靠近我,我真的恳请你不要再靠近了!”
望着龙五步步紧逼的身影,杨启心生恐惧,一面不断后退,一面大声哀号。
然而,龙五从未对即将猎取的目标产生怜悯。
他的脚步坚定沉稳,每一次的落步仿佛都将无尽的寒意踩进了杨启的胸口,使之瑟瑟发抖,贪生怕死之态显露无遗。
“别再过来,求求你,求你停下……”
杨启最终无力支撑,整个人瘫倒在地,满脸泪水,言行几近癫狂。
就在这个时候,站在二楼楼梯处观战已久的朱英走了出来,并示意龙五暂缓动作。
“老五稍安勿躁。”
闻听召唤,龙五回首望向朱英,疑惑不解。
而朱英亦未多作说明,直接从楼上缓步而下,直至来到杨启近前。
“嘿,尊驾官爷。”
“请饶命,求你们开恩放过我……”
杨启连连叩求。
对此情景,朱英只冷笑一声。
随之,他抬起手掌轻拍杨启的脸颊,郑重警告:“莫要在此继续拙劣演出,给我听好了,再敢耍花招,本大爷马上就取你的性命!”
一语方休,杨启面容顿改。
尽管表面伪装的疯癫模样迅速收敛,但他内心的惶恐依然清晰可见。
望着眼前冷峻威严的朱英,杨启颤声道:
“好汉饶过小人吧,好汉开恩啊……”
见其态度有所松动,朱英满意一笑。
“这才对嘛,他人与你交谈,你当认真听取,这是待人最基础的礼貌认知,懂吗?”
“我懂,我明白。”
杨启忙附和点头。
此时的他,已然不再是当初位高权重时不可一世的模样,而如同一只摇尾乞怜的犬类。
朱英心中颇为畅快,伸指轻轻摩挲他的头顶,就似抚摸一条乖顺的小狗。
“很好,接下来问你——想不想保住这条小命?”
朱英语气温和,却暗藏玄机。
杨启听后,顿时感到屈辱感油然而生。
但为了活命,他只能强压内心愤懑回答:
“想,我很想。”
“想活就好。
那我告诉你的话,必须仔细听明白哦?”
“会,肯定会!我一定认真听您指点。”
杨启连声答应。
随即朱英开始自我介绍,“我是这酒楼的新晋老板。
今日正值开张大喜,结果闹出了这等糟糕乱子。
你说这能怨谁呢?难道不该归咎于你吗?”
“是我错,都是我处置失当!我愿承担一切过错!”
杨启急忙赔罪。
可朱英并未就此罢休,冷冷训斥:“闭嘴!敢再擅自插言,立刻格杀勿论!”
杨启默然受教。
稍倾,朱英又换上亲和态度说道:“既是你的错事,总要设法弥补才行,对不对?”
杨启连忙颔首赞同。
朱英进一步追问,“那接下来你该怎么做才合适,你清楚了吗?”
此问题让杨启愣在原地。
他心中叫苦不迭:我哪知道该如何应对,我眼下只想着保住性命而已!
见状,朱英再次抬手,“啪”
的一声甩出一记清脆耳光。
于是继续说道,“既如此,我便再详细指点一番。
今日有歹徒欲于我店内生事,你虽提前接到线报并派遣手下支援,
岂料对方凶残异常,将你的差役全数击杀……”
幸好,他们的势力已经衰弱至极,最终仍然落入你的掌控之中。
如此,你应该明白了吧?”
杨启怔住了,很快领会了朱英的意思。
他在心底无声狂吼:真是疯子!这家伙绝对丧失理智了!
居然妄图将所有罪名推给吕梁。
开什么玩笑?那可是太子妃的弟弟、皇长孙的舅舅啊!
“这……这……”
杨启用复杂的目光望着对方,满口干言却不知从何说起。
一面对的是活下去的希望,另一方则是深不见底的危机。
杨启相信,只要他此刻摇头拒绝,朱英必然会命令手下将他当场处决。
可若应允,日后必定招致吕家滔天的怒火反扑,而这场风雨将包含来自太子妃和皇长孙无尽的压力。
无论接受或者否决,结果都是走向死亡。
“嗯?看官老爷的表情,似是对这个提议有些不满啊?”
朱英嘴角噙着莫测的笑容问道。
然而杨启在对方眼神的刹那寒光里捕捉到浓重杀意。
瞬息之间,选择已在心中敲定。
“满意,我非常满意。”
毕竟苟延残喘总比立刻丧命好。
能拖延多久便拖延多久。
这一决定全然源自人类对生死关头最本能的畏惧反应。
见状,朱英微微点头露出了欣慰笑容,拍拍杨启肩膀示意:
“那么既然如此,我就派个人手帮您料理后续事宜吧。”
说着侧过脸吩咐龙五。
“老五,从现在起贴身照护这位大人,保护他的安全,明白吗?”
龙五毫无异议地答应道。
“好的。”
随即走向杨启站定。
杨启脑海中闪过之前遭受威胁的画面,顿生误解:难道要对自己下手?
惊惶失措间大喊出声。
“不要!千万别!”
结果除了惊呼并没有其他事发生。
只见龙五表情平淡站在原地,不动如山。
此时朱英投来的目光仿若看待小丑般,令杨启浑身不自在。
身为朝廷三品重臣怎么可以如此沉不住气?
杨启也察觉自己的表现十分愚钝,不由尴尬万分。
“行啦,此处就交给我们处置吧。
龙五,带着这位大人大驾回归衙门如何?
记住一定要随时保持贴身防护,不可懈怠。”
说完起身再次确认嘱托后离去。
龙五轻轻颔首表示知晓。
此时杨启心底暗嘲:分明就是派个监督员,何必弄这些有的没的。
“走吧。”
下一秒衣领一紧,被龙五钳制提离原地拖往大门处。
毫无反抗余地,也没有资本去尝试抵抗。
于是他像个待毙的小狗般,被动地被拽到了酒楼前门处。
当门推开的一瞬间,悬于心头的不安稍稍释然。
方才的遭遇让杨启真切感受到朱英戏谑残忍的本质。
生怕朱英突改心意将其留下。
只有跨出此楼门槛的一刻,才算真正确保自身暂时无虞。
正当松口气之际,耳边再度传来朱英淡漠嗓音。
再次掀起他内心的狂澜巨浪。
他战战兢兢转首,恐惧直视朱英面容。
世上最大的折磨莫过于看见前方曙光乍现又迅速陨灭黑暗吞噬一切。
“阁下还有什么指示吗?”
声音止不住打颤地发问。
朱英脸上绽放和善微笑:
“哦,没什么大事儿。
只是稍作提醒:等我的部下押解犯人至衙门,请务必代为照料周全可好?
龙五你也得配合官老爷,一道完成这趟接待使命呀。”
又是明晃晃的胁迫语气,让人不得不从。
杨启此刻的心情,犹如吞了一只烂柿子,既无奈又难受。
可命还在别人手里攥着,只能勉强挤出笑容说道:“是,在下必定遵照您的指示行事。”
“嗯,退下吧。”
“在下告退。”
朱英轻点头示意。
接着,龙五便架着杨启离去。
此时二楼的朱元璋一行人也走了下来,对着朱英问道:“英小子,你就这么确信那府尹日后不会翻脸不认账?就算你在旁监视,这种事情可也不能完全担保吧?”
汤和站在一旁表示认同。
威胁这事说到底也是双面的,取决于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受到怎样的威胁。
“您就安心好了,他翻不了天。”
朱英自信地回道。
看到朱英如此笃定,朱元璋不再多问。
而蒋瓛却带着几分疑惑盯着朱英,因为这类事情本该是锦衣卫指挥使最擅长掌控的领域,即便是他,也不敢肯定一个三品高官会乖乖屈从今日这种耻辱。
这时,苏二嬉笑着应到:“少爷有何差遣?”
“去寻点有力的证据来,适时递到咱们府尹大人的手上,且千万要隐秘些。”
“嘿嘿嘿,少爷放心,小的心中有数。”
苏二收好随身兵器,瞬间出了酒楼。
朱英将目光转向龙九,“九娘。”
“哎,奴家在听候少爷吩咐。”
“去办正事。”
“呵呵呵,我就知道少爷最疼我了。”
“别啰嗦,赶紧行动!”
“哎呀,少爷气概真豪迈,让奴家好不欢喜。”
“给我滚!”
随即龙九也离去了。
看着几人渐行渐远的身影,朱元璋等人再度将视线转回朱英身上,不禁彼此对望又互生迷惑。
当大明皇帝回归其专殿——武英殿时,他威严肃穆地端坐于雕饰华丽的金座上,而汤和、傅友德、蒋瓛三人则侍立阶下。
“蒋瓛。”
“臣在。”
“自今天起派遣密探暗中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臣领命。”
“记住,我们的目标仅限于摸清他背后隐藏的事物,而非从事龌龊的把戏。”
“臣明白。”
“嗯,下去吧。”
“臣,告退。”
蒋瓛叩首后站起身离开宫殿履行圣意。
目送着恭敬退出的背影,朱元璋的目光缓缓回到汤和与傅友德二人之上。
“起来吧。”
“臣,谢陛下。”
“臣,谢主隆恩。”
汤和二人行过礼节之后重新站立。
“郑有伦,替这两人拿两把椅子过来。”
朱元璋开口道。
随后黑暗处一位身穿火红袍服,头发灰白的老宦官缓缓走出。
“是,陛下。”
郑有伦低头敬礼,随之端来两把座椅放置于汤和及傅友德面前。
汤和傅友德忙抱拳致谢。
即便他们身为大明开国功勋可以漠视宫内诸多宦官之流,但面对郑有伦却不敢掉以轻心。
毕竟这是从朱元璋还只是起义领袖时期便陪伴身边的忠诚老人。
眼下,距离那时已接近二十载光阴。
朱元璋素来对宦官这类净身之人抱有极大的轻蔑,根本不把他们当作与常人等同的存在看待。
但郑有伦不一样,这位陪伴其左右超过二十余年的老者,在他心底确实存有一丝情谊。
最关键之处在于,郑有伦极懂分寸,从不越雷池半步,守职尽责只处理属于自己的本职事务。
正因此,郑有伦才得以成为朱元璋心腹中的心腹,远非蒋瓛之流可以相提并论的对象。
所以,在大明朝野中,除了朱元璋本人之外,绝无人敢在郑有伦面前摆架子——即便表面上客套一下也无伤大雅。
毕竟,谁不清楚那种“小人物”
往往更难缠的道理?
安排好凳子供主宾就坐之后,郑有伦又悄然退回殿内隐秘的暗处之中。
"请坐吧。”
朱元璋随意一指旁边的凳子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