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 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 > 第2章  第2章

而在另一处的大明皇宫内廷。
此时奉天殿已不见昔日庄严气派模样,四周布满了白色帷幔,一片肃穆悲伤的灵堂布置。
正殿内,金光灿灿、珍贵非凡的楠木棺椁安静地安放着,棺盖轻启露出一位面庞和蔼慈祥的老者面容,身上披戴华丽的凤冠霞披装束。
她,正是洪武大帝之嫡妻——马秀英,同时也是明朝历史上的首位皇后!
就在她的棺椁旁,一名脸庞清秀但因悲恸显得格外苍白且身披丧服的男子正伏倒在棺材之上痛苦长跪不起,他泪流满面不断呼喊。
“母亲我的母亲啊”
原来此人便是当今天子储君朱标,而逝去的便是他的生身至亲母亲呀。
在其侧边亦跪有一人女子,为太子朱标的嫡妻现任皇太子妃吕氏。
一边抽泣一边安慰道,“殿下,哎呀呜咽别过度伤身呀。
您的母后在天上有灵也不会希望见到您这样伤心难受。”
但是,当她的目光悄然落在棺中的马皇后面容时,与表面不同情绪浮现于眼底深处竟然闪过一丝喜悦神色!
所谓朝廷分内外。
外朝涵盖以奉天、华盖、谨身等主要殿堂构成,辅之以其他各办公区域;内廷则为乾清、东西六宫等众多皇家成员生活场所。
外朝系男权世界,在这儿圣命即律法说话算数的是皇权至尊;而内廷属于女主统治领域,由高高翱翔统领天下后妃的是皇后。
一旦皇后仙逝那么继承相应权利位置的人选自然就是太子妃无疑。
因此,这就是为何吕氏即使极力掩饰也无法遮掩眼神里的兴奋之原因。
然而这一切并未引起沉浸在无尽哀思中的朱标任何察觉。
转瞬再次望回去时候,吕氏早已恢复成为满脸泪流哭得凄惨无比的好媳妇形象。
奉天殿内,太监高声唱喏:“参军国事、太子少傅、征虏大将军、魏国公徐达,特来致祭大明孝慈高皇后!”
话音刚落,一人缓步入殿。
朱标与吕氏闻声回头,只见此人一袭丧服,满头银丝,身材挺拔,虽年迈却仍透着一股不减当年的大将威严。
他是大明开国首功之臣——徐达。
当年朱元璋曾赞誉道:“此公智勇双全,故能平定天下,荡平群雄。
每战必胜,功成归还,从无矜伐之态,不贪财好色,品格端正无瑕,犹如日月昭然于世,古往今来只徐达堪当此任。
破敌平蛮之绩冠绝古今,文武兼备无人能及。”
这番评价或许带了些溢美之词,但无疑彰显了徐达的非凡功勋。
此刻这位战功赫赫、令人敬仰的将军,却因高皇后去世而泪流满面,毫无半分伪装,他内心的悲痛溢于言表。
来到团蒲前,他庄重跪下,身躯如同推倒的山岳一般直直伏地,“咚!咚!咚!”
连叩三次,大声呼喊:“臣徐达恭送大明孝慈高皇后!”
三拜九叩礼毕,他缓缓站起身,朝跪在一旁的太子朱标语重心长地道:“殿下务必珍重身体,先皇在九泉之下定不愿见殿下为此悲伤过度。”
朱标同样以跪姿还礼,望着自己的恩师泪水横流:“老师……学生何尝不知不该如此,可一想到母亲驾崩离世,心中便悲痛难抑啊!”
言语未尽,已哽咽抽泣。
徐达看在眼里心头五味杂陈,继而收敛表情,摆出一副师者威严模样,怒喝:“闭嘴!”
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到朱标,止住哭泣呆呆看向他。
另一边,太子妃吕氏瞬间勃然变色,站起来指责道:“魏国公您太放肆了吧!这是金枝玉叶的储君,是国家基石啊,怎容得你随意呵斥?”
面对质问,徐达仅仅轻蔑地瞥她一眼,“呵,本少傅教诲弟子而已,哪轮得到你一个妇道人家插嘴?”
“你……”
吕氏大受羞辱,正欲反击却被一声冷冰冰的话语制止,“退下。”
这命令针对的对象正是自己而非徐达,吕氏惊愕不已,“殿下……”
“孤叫你退下!”
愤怒中的朱标再无往常儒雅谦逊模样,眼神猩红透着威严不容反驳。
无奈之下,吕氏只能恭敬行礼后缓缓离开。
临出门时,还狠狠盯了徐达一眼,将这份屈辱铭刻心间。
然而这一切都在徐达眼中,不过他丝毫不在意,甚至还嘲讽地说出两个字:“贱妾!”
这一声像是一记重锤击中吕氏的心脏,她踉跄了一下险些跌倒。
“贱妾”
二字恰触碰到她心底最敏感的地方——因为她确实出身卑微乃是侧室。
此时,她满腔恨意,牙齿都快要咬出血来了。
而站在那里依然神情淡漠的是徐达。
见状,朱标不禁感到些许头疼。
他实在不明白,为何往日总是低调谦和、自称是善类的徐先生,今天却毫无遮掩地暴露了真实一面。
这位徐老竟然直接承认自己是个刻薄之人,看谁不顺就能出口嘲讽。
但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朱标自幼便在徐达、李善长等明朝功臣的教导下成长起来。
坦白说,对吕氏他并无太多感情,因为他的真心早已献给了儿时伙伴、为其生育嫡长子的原配太子妃常氏。
因此,朱标并未怪罪徐达,只是转而对吕氏淡淡言道:“你先退下吧。”
吕氏心中满是不甘,指节因用力过猛变得苍白,咬牙到出血亦浑然不觉。
可是不论多不愿意,既然太子发话,她也只得乖乖退出奉天殿。
门外,自奉天殿通往午门的道路人潮涌动。
文武百官均身披丧服,分明站列两旁。
皇后乃国母,代表着天下女子之首。
如今马皇后驾崩,百官前来悼念也是应有之义。
不过并非每个人都能像徐达一样进入大殿内部进行祭拜。
即便是符合条件的官员,也要按辈分逐一进殿。
徐达率先走进大殿,紧随其后的,则是依照次序排队的众位公侯——韩国公李善长、信国公汤和、曹国公李文忠、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武定侯郭英、郑国公常茂与永昌侯蓝玉等人。
恰在此时,吕氏步出奉天殿,正撞上等候在外的这群勋贵。
李善长与李文忠即刻向她行礼:“参见太子妃。”
其余之人却毫无动作,甚至带着几分冷意旁观。
这其中尤以凉国公蓝玉与郑国公常茂为甚。
毕竟在他们眼里,真正的太子妃本该是他们的亲人常氏。
如此情形,又岂会给予吕氏好脸色?
至于其他官员,则基于她是出自太常寺卿之家的原因,态度也不甚友好。
这种文武之间的纷争由来已久。
身为淮西勋贵集团一员的大臣将领自然偏向支持蓝玉等人。
以往,吕氏虽也经常受此轻慢,却从未太过在意。
然而今日不同,在殿中已被徐达用“贱妾”
一词侮辱。
此刻又被这干将领先锋冷漠相对,心中不禁怒火冲天,直想把这些家伙统统除尽。
可无奈何,眼下她尚无此能力。
也正是这般无力感,更加深她的愤恨之情。
故而她根本懒得回应刚才那两位大臣恭敬的态度,面色冰冷地径直离开了。
对于李善长与李文忠来说,这份尴尬的寒暄早已习以为常,他们依然神色平静。
蓝玉与常茂等众人,则连基本的礼仪都未曾表示。
还是同样那句话,贱妾!

再看殿内,朱标注视着眼前的徐达,苦笑道:“先生,这是何必呢?”
“哼!”
徐达一声冷笑,“我就看那丫头碍眼。
要是当初不是常家那个贤惠闺女不在了,这个贱女人能轮得上吗?”
听着恩师的话语,朱标的面容略显局促。
无论如何,吕氏好歹是自己的妻子。
但想到徐达提到的常家乖巧的女儿,朱标立马就把吕氏忘得一干二净。
“老师,我真的很想她。”
“英哥儿走失了,她也走了,现在母亲也离我而去。”
“我真的很难过,心里就像被刀割一样疼。”
看着朱标泛红的眼睛和他那满含哀伤的表情,
徐达轻轻叹了口气,拍拍他的肩膀。
“逝者已矣,值得怀念与追忆。
可你得明白,如今你是大明的太子,肩负整个国家的命运。”
“不能因为伤心就懈怠责任,你明白吗?”
“我懂……只是……”
理由简单,做起来却难。
见状,徐达也不再多费口舌。
劝解过了就已足够,说得过多只会让人烦躁,反而不妥。
注视着马皇后静静躺在棺木中的遗体,还有布满灵堂的白布,忽然间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对,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
“咦?为何没见圣上现身?”
“我也不晓得。
父亲今天清晨曾在母亲灵前待了一阵子后便离开了,至今都未再露面。”
朱标答道。
听到这,徐达怔住了。
庭院内,飘来一股菜香。
“新鲜热腾腾的清蒸小黄鱼来啰!”
朱英将最后一盘菜摆上桌。
菜肴数量虽不多也不奢华。
这里有三道荤菜:清蒸小黄鱼、油炸狮子头、五杯香辣鸡丁,外加一碗清淡的青菜豆腐汤。
刚好三荤一素四个菜。
看着桌上的热菜,香味四溢,朱元璋一时无语。
因为他很清楚,这顿饭全是朱英一手包办,他连帮着摘菜的机会都没捞到。
别忘了朱英的真实身份可是自己正统嫡长孙呐!
作为大明朝的正牌皇嫡长孙,朱家人第三代表第一位继承皇位的人选,
此刻居然要亲自下厨做饭吃?
念及此处,朱元璋心里一阵酸涩,闷闷不乐。
不过这些想法,朱英全然不知,就算知道了,或许也不会太在意。
毕竟,在前世里哪个男人不会煮两餐?常言道要征服一个女人的心,得先掌控她的胃。
家庭主夫因此而来。
朱英笑着解开身上的围裙,坐了下来。
见对面祖父久久不动筷子,他疑惑地问道:
“老爷子为何不吃呢?是不是觉得不合胃口?”
“嗯?哦,没有。
我只是在思索些事情,我们现在就开动吧。”
朱元璋回神解释,随即拿起筷子。
他夹起一块五杯香辣鸡中的鸡块送入嘴里。
“嘶!”
“水!水!”
辣椒的辣度让头皮阵阵发麻,嘴巴像是燃烧着一般火辣。
朱元璋急忙大喊道。
朱英早有准备,立即递过一杯水。
朱元璋接过杯子咕噜咕噜几下,干脆一口饮尽。
接着他长长出了一口气,擦掉额头上因辣而渗出的汗珠说道:
“你的辣椒怎么做的这样辛辣?我平时也算挺能吃辣的,今日竟完全招架不住。”
“呵呵,”
朱英笑道,“这是因为我的辣椒都是自产的,天下也只有我能培育出来这么辣的辣椒品种。”
这辣椒居然是自己种的?
朱元璋心中微微惊讶,随即满心喜悦。
种植辣椒的能力,足以证明他的孙子朱英熟悉农业事务。
这和之前的秦始皇、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这些出身尊贵的开国君主有所不同。
朱元璋本身是农家子弟,即便现在成为皇帝,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源,尤其是家人在元末乱世被活活饿死的情景。
“不错,你确实是个好孩子。”
朱元璋赞许地说。
朱英却笑着回应:“就因为种了几棵辣椒就成了好孩子?那天下的百姓日出而作,靠田地为生,又该怎么评价呢?”
本来只是礼貌谦让,没想到朱元璋直接追问:“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
这一问让朱英一时语塞,苦笑说道:“我不过随口一说,陛下何必认真。”
朱元璋神色严肃,“当然要认真对待,我们原本就是依靠田地生存的人。
在你眼中,这些普通百姓是什么?他们代表着什么?”
随着这话出口,朱元璋身上展现出一种威严之感。
朱英立刻肃穆起来,仿佛学生上课时被点名回答问题一般,急忙答道:“他们是天,是地,是家,是国;象征着华夏数千年文明,承载着华夏数千年传承!”
朱元璋听罢颇为震撼。
原本只想借此了解孙儿对天下百姓的态度,没想到竟得到一份完美的答卷。
这种深度见解就连翰林院内的许多学士也未必能表达得出。
他们通常强调民重君轻、皇帝应无为而治等观点,想引导明朝回到宋代士大夫共治的状态,若细问原因则难以作答。
而此刻的答案出自一个尚未成年的大明嫡长孙口中,怎不让朱元璋惊喜?
“这些观念是谁教给你的?”
朱元璋询问。
朱英答道:“是奶奶教导我的。”
想到这位应该是亡妻、孝慈高皇后,朱元璋心中五味杂陈。
确实,除她之外,还有谁能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后代?然而事实上,朱英只是为了搪塞,并非真正源于祖母教导,他不过是在撒娇罢了。
提到了“奶奶”
,气氛突然转变,朱元璋不再多问,只默默低头发呆吃饭。
见状,朱英也没打扰。
庭院中古树荫下,爷孙二人无声用餐。
但这一天注定不会安宁,门外传来的哭声打破宁静。
朱元璋依旧无动于衷,朱英瞅了一眼爷爷,放下碗筷向外走去,推开院门迈出步子。
秦淮河畔的街道上,此时已是人跪满地,哭泣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他们的哭喊饱含深情,哀恸仿佛撕裂了天空。
朱英目睹这一幕,心中满是震惊与不解。
若是仅是几户人家如此悲伤,倒还好说,那或许是家中至亲离世所致。
然而,眼下这场景——整整一条街的百姓,甚至远远望去连街尾的行人也一样跪地嚎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