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里的孩子
纳碍村的清晨总是被鸡鸣唤醒。
天刚破晓,鸡群便开始在村里四处鸣叫,声声清脆、嘹亮,打破了山野的沉寂。薄雾像轻纱一样缠绕在山腰,似乎笼罩了整个村庄,又像一层轻柔的幕布,遮掩了晨曦的第一缕阳光。
山脉的轮廓在雾霭中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和草木的香气,宛如大自然的晨歌,缓缓唤醒了沉睡中的一切。
8岁的舒小光赤着脚,踩在湿润的泥土上,感受着大地传来的凉意。
他的小脚丫在潮湿的地面上灵活地踩出一串串轻快的足迹,像只小山羊一样在山坡上奔跑。
周围是大山、河流、树林,他的世界在这片广袤的自然中自由伸展。
身后,跟着一群村里的孩子,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旷的山野间。
每一天的清晨,孩子们都早早起床,跑到山坡上去玩耍,肆意享受这片属于他们的天地。
小光,慢点!舒小光的父亲——舒老师的声音从山脚下的学校传来。
那是一座两层的水泥楼房,外面已经有些斑驳,墙皮因年久失修掉落了几块,显得有些破旧,但依然是村里最气派的建筑。
虽然条件简陋,却承载着这片土地上大部分孩子的梦想与未来,是舒小光所知的世界中最重要的地方。
舒小光听到父亲的声音,却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加快了跑步的速度。他知道父亲每天早晨都要去学校备课,常常忙到没有时间管他。
于是,他趁着这个机会,肆意地在山坡上飞奔,感受着风从耳边吹过,带来一阵阵清爽的气息。身后的一群孩子也在和他比赛,整个清晨,成了他们最欢快的时光。
我爸就是个纸老虎。舒小光笑着对身边的小伙伴们说,话语中带着一丝顽皮和自豪。
小伙伴们听了忍不住哄笑,大家都觉得舒小光的父亲虽然是老师,却总是板着一张严肃的面孔,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纸老虎,没什么威胁。
他在山坡上飞快地跑着,耳边的风声、脚下的泥土味和四周孩子们的嬉笑声交织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舒小光的心情也愉悦到了极点。
然而,当他回头看到父亲站在山脚下的学校门口,舒老师依然目送他而不语,舒小光那股调皮的心情也瞬间淡了下来。
尽管父亲没有追上来,他却清楚地知道,父亲的眼神里藏着的是期待和沉默的责任,那是他永远无法逃避的责任。
很快,舒老师没有再追他,而是摇了摇头,转身走进了学校。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个顽皮的儿子每次的调皮捣蛋,也不再多说什么。舒小光的心情稍微放松,回过头来和伙伴们继续玩耍,直到太阳渐渐升高,才慢慢地回家。
中午回到家,舒小光发现母亲正在灶台前忙碌,厨房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尤其是锅里炖着山上采的蘑菇,香味扑鼻。
母亲的手灵巧地翻动着锅里的蘑菇,偶尔掂掂锅边,似乎生怕火候不到。舒小光偷偷伸手,想从锅里夹一块蘑菇尝一尝,却被母亲用锅铲轻轻敲了下手背。
洗手去,你爸马上就回来了。
母亲语气温和,然而却带着一丝不容抗拒的威严。
舒小光嘟囔着嘴,转身去洗手,却忍不住偷偷伸手摸了摸口袋里的那块儿蘑菇,心中想着,等爸爸回来了,自己还可以去跟他讨一块尝尝。
话音刚落,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舒老师夹着一叠教案走进了家门。舒老师个子不高,但腰板挺得笔直,鼻梁上的眼镜片在阳光下反射着光,显得格外威严。
他的脸庞带着一股不苟言笑的气质,总是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舒小光抬头看着父亲,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今天又逃课了舒老师放下教案,眼神严肃地望着儿子。那声音不紧不慢,却带着一股父亲特有的威严。
舒小光低下头,眼睛却偷偷往上瞟:数学课太无聊了,我都会了…
会了舒老师的眼睛闪过一丝冷意,随即又恢复了冷静,他拿起一支粉笔,走到墙边的黑板上写下一道算术题。那这道题怎么做
舒小光瞄了一眼,几乎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答案。舒老师微微一愣,随即又写下了一个更难的题目,这次的问题甚至涉及到一些数学中的小难点。舒小光依旧快速地做出了回答,毫不迟疑。
舒老师放下粉笔,眼镜片后面的眼睛闪烁着一丝意外和欣慰,随即恢复了平静:会了也不能逃课,下午跟我去学校,坐在第一排。
舒小光撇了撇嘴,不情愿地应了一声,但他心里却知道,父亲的话是有道理的。
下午,语文课上,舒小光坐得非常不安稳。窗外知了的叫声像是在嘲笑他,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课本上,那些方块字仿佛在跳舞,怎么也看不进去。他的心早已飞到了别的地方,连眼前的老师都不再引起他的注意。课桌下,他偷偷拿出纸和笔,折了一个小纸青蛙。
舒老师,您儿子又捣乱了。语文老师站在讲台前,举起那只小纸青蛙,无奈地说。
舒小光心里一沉,脸上却露出一丝无辜的表情,他心想,语文课又那么无聊,折个纸青蛙不算什么吧。结果,他被老师当场抓个正着,只能低下头默默承认。
放学后,舒老师把儿子留在了空荡荡的教室里,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拉长了两个人的影子。
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舒老师问,语气里没有责备,却带着一种不解。
舒小光低着头,轻轻踢着桌腿:字太多了,记不住。
数学不是更多符号吗你怎么就记得住舒老师的眼睛闪了一下,问道。
舒小光皱了皱眉,似乎在想怎么回答父亲。他抬起头,眼睛亮了起来:数学…有意思啊。就像解谜一样,找到答案的时候特别开心。
舒老师沉默了一会儿,从包里拿出一本《趣味数学故事》,递给了舒小光:以后上课不许捣乱。实在无聊就看这个,但别让其他老师发现。
舒小光接过书,惊讶地发现父亲嘴角有一丝几不可见的笑意,那笑容似乎瞬间融化了他心中的一些沉重,也让他第一次感到父亲其实并不是那么严肃。
他低头翻开那本书,开始阅读上面那些富有趣味的数学故事,眼中闪烁着新鲜的光芒。
小学六年级升学试终于结束,成绩单也如期而至。
舒小光迫不及待地拿起自己的试卷,一眼扫过去,数学卷子上是一个鲜红的100分,然而语文卷子却只有43分,分数单上整齐地写着总分143分。
当天,他背着沉重的书包,踏进家门时,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碌,饭菜的香气在空中弥漫,而父亲则坐在堂屋里,手里拿着试卷,沉默不语。舒小光心里一沉,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果然,父亲放下试卷,深深地叹了口气,目光却没有离开他的脸庞。
这次的成绩……父亲的话语比往常更加低沉,仿佛每个字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你就这样对待自己的未来
舒小光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睛,低着头,几乎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在安静的屋内回响:我数学考得很好,语文……我可以努力。他支支吾吾地说着,声音显得有些无力,试图为自己辩解。
偏科有什么用舒老师的声音比平时更加严厉,突然提高了音量,像是被某种情感压迫到了极点,你就算数学再好,县里的初中也不会收你这种偏科生!
舒小光的心中一阵刺痛,父亲的话如同一块大石头压在了胸口。他从未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可能反而成了短板。而在他心中,数学的世界总是那样丰富多彩,充满着解不开的谜题和神秘的公式,解答的过程让他每次都充满成就感。然而,这一切似乎并不被父亲所看重。
那天晚上,舒小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屋里,照在他紧锁的眉头上。偶尔,他能听到父母在隔壁屋里低声交谈。母亲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哭腔:要不让他去镇里读吧……
data-fanqie-type=pay_tag>
镇里初中刚建,教学质量怎么比得上县里父亲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然而这一次,他的语气却没有以前那样坚定。或许是因为父亲自己也知道,眼前的选择已经没有多少余地,甚至,他自己也不再那么自信。
第二章
刺耳的电话铃
舒小光听着父母的对话,心里犹如掀起了巨浪。
他能感受到父母的无奈和心痛,特别是母亲的声音,仿佛在为自己打算,想要给他找到一条能继续追梦的路。
然而,舒老师的坚持似乎又把这条路封死了。
那个在村里一直被尊敬的父亲,居然会为了他,动了不愿意动的心思。
第二天中午,舒小光像往常一样,跑到河边捉螃蟹。
炎热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涟漪,他弯下腰,看到水底下螃蟹的黑影在石头缝隙中穿梭。
他专心致志,几乎忘记了所有烦恼。正当他抓住一只螃蟹时,突然,邻居家的小孩跑来喊他:小光,你爸找你!
舒小光一愣,手中的螃蟹挣脱了他的指尖,重新钻进了水里。他匆忙跑回家,看到父亲站在堂屋里,手里捏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串电话号码。
舒老师穿着他最好的白衬衫,衬衫领口已经磨得起毛,但洗得很干净。
他的样子显得格外认真,却也显得有些不自在,仿佛在等待什么。
我去打个电话,你在这等着。父亲的声音显得有些沉默,但又不容置疑。
舒小光虽然知道父亲打电话的目的,仍不由自主地感到心中一紧。
他鬼使神差地跟了上去,躲在电话亭后面的大榕树下。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遮掩了他的脚步声。
他透过树枝,隐隐看到父亲走到村里唯一的公用电话旁,深吸一口气,拿起电话听筒,拨通了那个号码。
您好,是天峨初中的校长吗父亲的声音突然变得陌生而谦卑,那种他从未听过的语气让舒小光愣了一下,我是舒谋谋,我家小孩今年毕业了,能不能送到您这上学
电话那头说了什么,舒小光听不见,但他看见父亲的背挺得更直了,肩膀紧绷,仿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能感受到父亲身上那种从未有过的疲惫与紧张。父亲接着说道:当然,他数学很好,就是语文……顿了顿,声音变得低沉,考了……总分143分。
电话那头的声音虽然被遮掩,但舒小光依然能听清楚,那个声音带着一丝不屑和失望:这恐怕不行。
舒小光看到父亲的手紧紧握住听筒,指节发白,仿佛整个人都被这一句话击中了。他紧张得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父亲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也更低了:校长,您看能不能……
电话那头的声音突然更加清晰起来,似乎已经没有耐心,随即传来了挂断的声音:嘟嘟嘟……电话被挂断了。
父亲站在电话亭里,像一尊雕塑般一动不动,耳边的嘈杂似乎与他无关。
他的双手紧紧抓住听筒,直到最后,他缓缓放下听筒,机械地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投入电话机中,声音沉闷地响起。
然后,父亲转身,默默地走回家,背影显得有些佝偻。
舒小光站在大榕树下,紧紧地盯着父亲离去的背影。
那一刻,仿佛什么东西突然崩塌了。以前,父亲是那么坚强,那么威严,任何事都能以坚定的姿态面对。
但今天,舒小光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微微下沉,肩膀也有些松垮。那一刻,舒小光觉得胸口沉甸甸的,心中似乎有什么东西重重地砸在了上面。
他从未见过这样的父亲,也从未意识到,自己的成绩竟然会让这个一直挺直腰杆的男人,感到无力。
第三章
向阳新生
向阳镇的新校舍散发着水泥和油漆的味道。舒小光跟在二舅身后,穿过嘈杂的报名人群。操场上的黄土还没长起草,被太阳晒得发白。
黄老师!二舅突然挥手喊道。
一个瘦高的男人转过身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黑裤子,眼镜后的眼睛炯炯有神。
这是我家小光,今年上初一。二舅拍着舒小光的肩膀,听说你今年又带初一
黄老师点点头,目光落在舒小光身上:这就是世波的表弟看起来挺机灵。
二舅凑近黄老师低声说了几句,黄老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行,就放我班上吧。不过要参加分班考试。
考试那天,舒小光坐在陌生的教室里,手心全是汗。数学卷子很简单,他不到半小时就做完了。但语文卷子上的阅读理解像天书一样,作文题目《我的理想》让他咬着笔帽发呆了二十分钟,最后胡乱写了几行字。
三天后分班名单公布,舒小光在黄老师带的初一(1)班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班里一共38人,大多是镇上各单位职工的孩子。
开学第一天,黄老师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每个学生:我们班是尖子班,但不是因为你们现在有多优秀,而是我相信你们能变得优秀。
舒小光缩在座位上,生怕被注意到。他清楚自己能进这个班全靠二舅的面子。
放学时,一个瘦小的男生走到他桌前:你是纳碍村的我是坡岭寨的杨志远。
舒小光惊讶地抬头。坡岭寨离纳碍村只有两座山,外婆家就在那里。
我知道你,杨志远说,小时候去外婆家见过你爬树。
就这样,两个山里孩子成了朋友。第二天清晨五点,舒小光被宿舍窗外的敲击声惊醒。杨志远站在窗外,手里拿着一本书:去教室学习吗
舒小光揉着眼睛:太早了吧...
黄老师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杨志远的声音平静而坚定。
接下来的日子,舒小光跟着杨志远养成了晨读的习惯。天还没亮,两人就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一盏昏黄的灯泡下,杨志远背英语单词,舒小光做数学题。
第一次月考,舒小光数学全班第一,语文倒数第三。黄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没有批评,只是问:你知道为什么学数学那么轻松吗
舒小光摇头。
因为你喜欢,而且花时间了。黄老师递给他一本《朱自清散文选》,语文也一样。
那天晚上,舒小光翻开书,看到扉页上黄老师写的字:数学是理性的诗篇,语文是感性的数学。
第四章
书签上的字迹
初二开学,英语课像一堵高墙横在舒小光面前。那些扭曲的字母在他眼里就像天书,发音更是难如登天。
舒小光,站起来读这段课文。英语老师点他的名。
他结结巴巴地读着,教室里响起几声窃笑。坐下时,他的耳朵烧得发烫。
期中考试,英语只考了48分。晚自习后,舒小光独自坐在空教室里,盯着试卷上的红叉发呆。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他突然很想念山里无忧无虑的日子。
还没走黄老师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摞作业本。
舒小光慌忙擦了下眼睛,但黄老师已经看到了。他在旁边坐下,什么也没问,只是说:我上学时最差的是物理,怎么学都不会。
后来呢舒小光忍不住问。
后来我发现,不是学不会,是怕学不会。黄老师从包里拿出一本书,周末去趟图书馆吧,换个环境也许有帮助。
周六上午,舒小光走进镇上的小图书馆。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照在书架上,灰尘在光柱中飞舞。他在书架间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然看到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他取下书,随手翻开,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作业纸掉了出来。纸上用蓝色钢笔写着:你不一定是成功的,但一定是努力的。——罗世波
舒小光的手指颤抖起来。罗世波,他的表哥,二舅的儿子,去年考上市重点高中的学霸。他没想到表哥也看过这本书,还留下了这样的字条。
他把字条夹回书里,却舍不得放回书架。最终他借了这本书,还有一本《英语语法入门》。
那天晚上,宿舍熄灯后,舒小光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一遍遍抄写英语单词。困得睁不开眼时,他就摸摸口袋里那张表哥留下的字条。
第二天清晨,杨志远惊讶地发现舒小光比他起得还早,已经在操场边背单词了。
怎么突然这么用功杨志远问。
舒小光掏出那张字条给他看:我表哥留下的。
杨志远看完,轻声说:你表哥说得对。
从此,舒小光的课桌上总是堆满了英语练习本。他记不住单词就一遍遍抄写,发音不准就跟着磁带反复读。黄老师有一次深夜查寝,发现他躲在厕所背单词,什么也没说,只是第二天给了他一个手电筒。
第五章
走出大山
中考前一周,语文老师把舒小光叫到办公室。窗外的栀子花开得正盛,香气飘进屋里。
作文有个小技巧,语文老师神秘地说,我有个学生,考试前一晚看了篇蜜蜂采蜜的范文,第二天正好考勤劳的主题。
舒小光心领神会。那晚他翻遍所有作文书,最后背下了一篇关于山区教师坚守岗位的文章。
中考那天,作文题目是《平凡中的伟大》。舒小光深吸一口气,把背过的文章改编成了自己父亲的故事。
查分那天,家里的气氛格外紧张。父亲坐在电话旁,手里捏着准考证,指节发白。
你打吧。父亲突然把准考证递给舒小光。
舒小光的手抖得几乎拿不住小小的纸片。他拨通查分热线,机械地输入准考证号。
数学,A+;语文,A+;英语,A+;物理,A+...
每报出一个成绩,父亲的眼睛就亮一分。当听到总分排在全县前五十时,父亲突然站起身,背对着舒小光,肩膀微微颤抖。
舒小光放下电话,轻轻走到父亲身后,犹豫了一下,抱住了这个总是挺直腰板的小学教师。父亲的背比他记忆中单薄多了。
爸,我考上了。他小声说,感觉父亲的泪水滴在他手背上。
后来他们知道,舒小光在班里排名第二,仅次于杨志远。两个山里孩子,包揽了全校前三名中的两个席位。
毕业典礼上,黄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这群即将各奔东西的学生,声音有些哽咽:记得我说过要你们走出大山吗不是嫌弃我们的家乡,而是希望你们看得更多,走得更远。
他拿出一本书:有位作家写过《大山里的风光》,记录山里人的坚韧与智慧。你们每个人,都是大山孕育的风光。
舒小光坐在台下,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父亲当年那通低声下气的电话,和黄老师今天的谆谆教诲,其实是同一种爱的不同表达。就像大山的阴面和阳面,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风景。
离校那天,舒小光在教学楼前的荣誉榜上看到了自己和杨志远的照片。他悄悄把表哥那张字条贴在了照片后面,希望它能激励下一个迷茫的学生。
站在校门口回望,朝阳给新修的校舍镀上一层金边。舒小光知道,这只是他走出大山的第一步,而无论走多远,那些山里的日子,那些改变他命运的人和事,都将如风光般永远镌刻在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