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重生80:进山打猎后,我靠摆摊起家 > 第25章  结识赵主任
    张诚心里失笑,这小护士的问题还真有点不过脑子。

    他面上却带着几分窘迫和无奈,解释道:“护士同志,我们不是来看病的。”

    “我们出门太急,忘带钱了。”

    “招待所那边住不了,就想着来医院这边看看能不能对付一晚上。”

    这年头,人普遍淳朴,实话实说往往更容易获得理解。

    果然,听到张诚不是来看急诊,小护士明显松了口气。

    她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带着点揶揄:“你们可真行,出门都不带钱。”

    “对了,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说着,小护士麻利地拿起一个印着红字的白瓷杯,拎起旁边的暖水壶,给张诚倒了满满一杯冒着热气的白开水。

    “天冷,先喝点热水暖暖身子。”

    “谢谢。”张诚接过温热的白瓷杯,双手捧着,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暖意,“我们是张家村的。”

    “张家村?”小护士眼睛一亮,“我去过!你们那儿是不是漫山遍野都是苹果树?”

    “对对对!就是那儿!”张诚点头应道。

    或许是一个人值夜班实在太无聊,小护士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那你这么冷的天来县里,是来卖苹果的?”

    “不是,这冰天雪地的,哪还有苹果。”

    张诚侧头,目光投向输液室外长凳上坐着的张大脑袋。

    那家伙正局促不安地搓着手,眼神时不时往这边瞟。

    张诚收回目光,对小护士道:“我们弄了点山里的黄精,晒干了,想带来县里卖点钱。”

    “指望着换点粗粮回去。”

    “今年这天太冷了,雪又大,家家户户都缺粮啊!”

    “是啊,今年确实冷得邪乎!”小护士深有同感地点点头。

    她忽然眼珠子一转,像是想起了什么,压低声音道:“你是要去供销社卖黄精,对吧?”

    “嗯!”张诚应了一声。

    “供销社的赵主任,刚好就在楼上住院呢!”

    “三楼!要不,你上去找他问问?”

    张诚眉头几不可察地挑了一下。

    没人引荐,就这么冒冒失失找上门去,还是个供销社的主任……

    这年头,这样做多半会碰一鼻子灰,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小护士似乎看穿了张诚的顾虑,连忙补充道:“赵主任跟别的领导不一样!”

    “他这次住院,就是前两天去葛洪村给受灾户送粮,回来路上给冻着了。”

    “赵主任是个真正关心老百姓的好领导,人很好的!”

    小护士抬腕看了看墙上的挂钟。

    “现在才六点四十五,还不到七点,赵主任肯定没睡,你去试试呗!说不定就成了呢!”

    “这样啊……”张诚沉吟片刻。

    如果真如小护士所说,这位赵主任是这样的性子,那确实值得一试。

    他看向小护士,露出一丝感激的笑容:“护士同志,多谢你了。要是这事儿真成了,回头我请你吃饭!”

    “行啊!我等着!”小护士爽快地应道。

    张诚捧着还温热的白瓷杯,转身走向张大脑袋。

    见张诚过来,张大脑袋立刻从长凳上弹了起来。

    他偷偷瞄了一眼柜台后的小护士,压低了嗓门,一脸好奇地问:“二狗子,你跟那个护士同志……认识?”

    “不认识。”张诚淡淡道。

    “不认识?”张大脑袋瞪圆“那你咋就能跟她聊得这么热乎?”张大脑袋满脸疑惑,眼睛瞪得像铜铃。

    “大家都是中国人,乡里乡亲的,有啥不能聊的?”

    张诚笑着把白瓷杯递给张大脑袋,示意他喝水暖身子。

    “你先在这儿等着,我去三楼看看情况。”

    张大脑袋接过杯子,更加摸不着头脑。

    二狗子要去医院三楼干啥?

    不过,他向来信服张诚,也没多问。

    张诚提起地上的麻袋,沉甸甸的黄精压得他肩膀微微一沉。

    他转身走向楼梯口。

    小护士见张诚真的要上三楼,快步走出柜台,追上他,压低声音叮嘱道:“赵主任住在306病房。他要是问起来,你是怎么找到他的,你可千万别说是我说的啊!”

    “晓得,晓得!”张诚笑着应承,脚步不停,拾阶而上。

    ……

    医院三楼,306病房。

    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墙角的应急灯发出昏黄的光芒。

    306病房的门虚掩着。

    张诚轻轻敲了敲门。

    “叩叩叩!”

    “进来!”

    病房内传出一道浑厚有力的男声。

    张诚推开房门,缓步走了进去。

    病房里很宽敞,靠墙摆放着四张病床,床与床之间用白色的布帘隔开。

    不过,此刻病房里显得有些空旷,前三张病床都是空着的,只有最里面的一张病床,被厚厚的帘子遮挡得严严实实。

    “你是?”

    一道略带威严的声音从帘后传来。

    紧接着,帘子被拉开,露出病床上的人。

    那是一位五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背靠着床头,身上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褐色中山装,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手里正拿着一份报纸在看。

    “赵主任您好!”

    张诚连忙快步上前,恭敬地自我介绍,“我叫张诚,是张家村来的!”

    他先是问好,然后略带歉意地继续道:“赵主任,这么晚了还来医院打扰您,实在是很唐突……”

    赵主任放下手中的报纸,脸上露出一丝和蔼的笑容,抬手示意张诚不用客气。

    “都是为人民服务嘛,哪有什么唐突不唐突的。”

    “小同志,你还是抓紧时间说重点吧,这么晚了,你来医院找我,是有什么事儿吗?”

    “赵主任,是这样的。”

    张诚也不再客套,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想问问,咱们供销社现在还收黄精吗?”

    “就是那种晒干了的黄精。”

    说着,他指了指放在病房门口的麻袋。

    赵主任这才注意到地上的麻袋。

    他皱了皱眉头,有些疑惑地问道:“现在这大雪封山的,路这么难走,你们村里人为什么不等开春雪化了,再来县里卖黄精呢?”

    张诚苦笑一声,无奈地解释道:“赵主任,我们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啊。”

    “今年这场大雪,真是几十年都遇不到的,山都封了,村里家家户户的存粮都快吃完了。”

    “前段时间,雪还没这么厚的时候,我们还能进山打点猎物,勉强维持。”

    “可现在,山里的积雪都快没过膝盖了,进山打猎也难了,再不想法子,恐怕就要断粮了……”

    “唉!”

    听完张诚的解释,赵主任长长地叹了口气,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小同志,你们村里的困难,我们县里都了解。”

    “你们要相信政府,再大的困难,只要咱们上下齐心协力,都是能够克服的。”

    “既然你冒着这么大的风雪,不远几十里山路,跑到县里来卖黄精……”

    赵主任顿了顿,目光落在张诚的脸上,语重心长地说道:“说明你们村里,是真的困难到了一定程度了。”

    张诚乖乖地站在那里,认真地听着赵主任讲话,脸上适时地露出感激和期盼的神色。

    他知道,和领导打交道,要懂得耐心。

    特别是这种上了年纪的领导干部,都喜欢讲政策,讲道理,来上一段“激情澎湃”的演讲。

    他要做的,就是认真听着,适当的时候,配合着露出被“激励”到的表情。

    果然,赵主任又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

    足足讲了五六分钟,赵主任才停了下来,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然后才重新看向张诚,语气缓和了一些。

    “小同志,你这次带来了多少黄精?”

    “大概有七十斤左右吧。”张诚估摸着说道。

    赵主任点点头,沉吟片刻,说道:“这样吧,看在你们村里情况特殊的份上,我就破例一次,按一块五一斤的价格,把你们带来的这些黄精都收了。”

    说着,赵主任拿起放在床头柜上的一个旧笔记本,撕下一页纸,刷刷刷地写了一张收购条子。

    然后,他又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红色的印章,郑重地在条子上盖了下去。

    赵主任将盖好章的条子递给张诚,语气温和地说道:“小同志,你拿着这张条子,明天一早去县供销社,找业务科的老刘,他会给你们结账的。”

    “赵主任,这真是太感谢您了!”

    张诚激动地接过条子,对着赵主任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代表张家村所有的村民,感谢您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

    “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赵主任笑着摆摆手,示意张诚不必客气。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领导干部也不例外。

    特别是这种真心实意,带着感激的“高帽子”,更是让人心情舒畅。

    张诚心里盘算着,明天是不是应该去街上找人做一面锦旗,再把赵主任的“先进事迹”好好宣传宣传?

    不过,卖黄精这点小钱,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他之所以冒着风雪,跑到县城来,更重要的是想借着这次机会,搭上供销社这条线,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商机”。

    毕竟,现在虽然国家政策有所松动,但私人做生意依然处处受限,稍有不慎,就会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轻则没收货物,重则锒铛入狱。

    想要正大光明地做买卖,最好还是能挂靠在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下面。

    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接触到供销社的主任,张诚自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试探着问道:“赵主任,我还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您能不能帮帮忙?”

    “哦?什么事?你说说看。”赵主任饶有兴致地看着张诚。

    “赵主任,我能不能从供销社这边,进一批货,拿回村里去卖?”

    “嗯?”

    赵主任闻言,原本和蔼的笑容微微收敛,眉头也挑了起来,目光审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看起来有些憨厚的年轻人。

    “小同志,你现在的这个想法,可是很危险的。”

    “赵主任,我们也是实在没办法啊!”

    张诚再次苦着脸,开始对着赵主任大倒苦水。

    “赵主任,您是知道的,我们张家村离县城,足足有三十多里山路,别说现在大雪封山,路都快被雪埋了,就算是春秋季,来县城一趟,也很不容易啊。”

    “村里人平时要买点油盐酱醋,针头线脑这些生活必需品,只能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来买。”

    “一来一回,路上就要耽误一天的时间,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家里的油盐酱醋一旦用光,只能互相借,勉强对付着过日子……”

    事实上,县里的高层领导,早就注意到了农村商品流通不畅的问题,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

    供销社这边,也为此开了几次会议,专门讨论如何改善农村地区的商品供应。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案,就是在一些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村子里,设立供销社的代销点,作为一种尝试。

    但是,代销店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开的。

ͶƼƱ һ½Ŀ¼һ 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