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池音高兴,她要好好庆祝。
不过魏承安说家里来客人了,不做饭了,他请客下馆子。
前两年沿河县一次大暴雨引来了洪水,好些老百姓的土地都被淹了,老李家屋后的那块地地面塌陷,非但没有退水还形成了火口塘。
粮食种不了,他心里憋屈,跑去县委大院闹。
值班同志给他出了个往里面撒鱼苗的主意。
老李回家就照做。
家里有什么料他都往鱼塘里撒,鱼是越长越好了,可销售成了问题。
八十年代普通人家才勉强吃饱饭,吃肉也多挑肥猪肉解馋,谁会想着买鱼啊。
老李又愁得不行,再次跑去县委大院闹。
正巧在大院门口碰上了魏承安,魏承安听了全因后果,又问他厨艺怎么样。
最后给出鱼卖不出去改开餐馆的模式。
三天过去了,恰好,今天魏承安请客下馆子,就选了老李家新开的餐馆。
老李家和池音新租的房子,就只隔着一条巷子。
说是餐馆,实际就在自家院子里多摆了几张桌子板凳,不过门口那张两百厘米长宽,用大红毛笔写的“正宗滇菜,老李吃鱼”特别显目。
池音远远瞧见那招牌,心里就在琢磨,过阵子她开裁缝铺了,也得搞个抓眼球的招牌来。
魏承安上午就有请客下馆子的意思了,提前去老李家订好了餐,有酸笋煮鱼,臭豆腐煮鱼,柠檬江鳅,随着人员到齐,老李一锅锅香喷喷的端上来,馋得昔昔和莞莞围着桌子只吞口水。
不过都是酸辣口味,池音担心孩子吃了闹肚子,又让老李做了道酸木瓜焖鱼。
吴仁,赵建国,也在魏承安的邀请来了。
大家围在一张木桌,池音把昔昔和莞莞拉去边上坐小板凳吃,魏承安却将昔昔捞到自己膝盖上,对池音说,“莞莞能自己吃,你带着她,我来喂昔昔。”
昔昔坐在魏承安腿上,魏承安仔细挑出鱼刺,昔昔吃一口,他吃一口。
莞莞两岁就会自己吃饭了,用筷子用的麻溜,池音把挑完鱼刺的肉放入米饭里,莞莞吭哧吭哧能吃一小碗。
当然孩子能这么能吃,都得益于老李的厨艺,据老李自己说他年轻时专门做农村流水席的,十里八乡哪里有红白喜事都上门做席面。
一桌子人聊着老李的厨艺,劝他耐心做下去,好厨艺不怕巷子深。
聊完老李又聊李婶,池音把吃饱的两孩子带去洗手,返回时,听到赵建国叹口气,“就是你媳妇这身体不太好,不然就你这厨艺,去南益市,或者粤港省份,随便个应聘,人家都会高价格请你当厨师。”
魏承安问,“李叔,你有几个孩子了?”
老李摇头,“我结婚晚,娶你李婶的时候都三十岁了,后来不会生孩子,就去吃中药调理,最后怀孕了,但孩子三月了才发现怀错了位置,人流后我媳妇身子骨就差了,我估计,是老人家常说的‘月子没有做好’。”
吴仁咦了声,惊呼,“池音妹子!你明天就要去培训班学习了,孩子没人照顾可不行啊,不如让李婶来帮你看孩子啊?”
魏承安点头,“这主意行!她学成后也得忙,一日三餐,外加照看昔昔和莞莞,一个月给八块钱的劳务费。”
说完了魏承安抬头,对上了池音的眼睛,语气温柔的问,“你觉得如何?”
“可以啊!我原先打算培训的时候让孩子在楼下玩了等我,这会有人带,我就不需要上课的时候再操孩子的心了。”池音笑着应下,孩子有人照看,以后就更好创业了。
老李感激地说,“行啊!我让她明天就来上班!谢谢你们了!”
魏承安拍了拍老李的肩膀,满眼欣赏,“是我们谢你才对,我忙,她也忙,孩子总得有人看护。”
这话听着,怎么像他和池音是两口子?
吴仁都忍不住捂嘴笑了。
苏舟作为稽查队的,心思细腻,也听出这话里的意思了。
池音是是非分明的人,他不信池音会对魏承安有男女想法,感觉应该是魏承安单方面有想法。
而池音呢,两孩子吃饱了你追我我追你的,老李家院子里桌子板凳挺多,她怕孩子磕着碰着就一直跟在身后。
池音转头看过去,看到老李给魏承安倒了满满一杯啤酒,端起来热络的说,“魏队长,你是我最佩服的人!真的!
要不是你点醒了我,我都不知道这满塘子鱼要往哪里销售!
这两天虽然没人来吃,但路过都会好奇的看看价格,我估计用不了多久,来我这吃鱼的人会越来越多!
来,我敬你一杯!”
魏承安端酒杯起身,旁边坐着的吴仁眼疾手快的拦住,吴仁笑着对老李道,“李叔,我们魏队长没喝过酒,你这杯我来替他喝。”
魏承安笑着说,“没事,一杯啤酒醉不了。”
老李点头说,“对对对,瞅你紧张的,我跟魏队长喝的又不是白酒!魏队长,干了!”
魏承安满杯啤酒灌下肚,肉眼可见的脸红了,他好容易缓过这股劲,咳喘着说,“李叔,池音带着孩子就住在隔壁的六巷一号,往后要是有什么难处,还得麻烦你多帮衬帮衬。”
老李爽快的大笑,“放心吧!都是邻居,该帮就得帮。”
魏承安拿起桌上绿色玻璃瓶装的沈阳雪花,给自己和老李的杯子倒满了,“那我在这里谢谢你了。”
说着魏承安端起杯子,又是满口灌下肚。
池音远远的看到魏承安眼尾泛红,三分醉意,不知怎么的心里竟有一种奇怪的温软感。
真是好人啊,还知道帮她拉拢邻里关系。
谁嫁给他真享福了。
魏承安像是察觉到了池音的目光,突然抬头。
四目相接,池音有种做贼被当场逮住的心虚,收起视线假装蹲下来帮昔昔拍裤腿上沾着的泥巴。
拍着拍着她心里又是突突突的,不是,她在心虚什么啊?
看到就看到呗。
躲躲藏藏的。
此地无银三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