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启1980:我的财富时代 > 第17章  供不应求

第二天,林卫东精心挑选了一块成色最好的手表和一个计算器,用供销社买来的、当时能找到的最好的包装纸仔细包好。
他还写了一封措辞极为诚恳的感谢信。
信里,他先是感谢了赵红梅上次的“提点”,然后才“谦虚”地表示,自己偶然得到两样南方来的“小玩意儿”,自己眼拙,看不准市场,想请她这位见过大世面的领导帮忙“指点指点”,看看这东西有没有前景。
东西和信,通过邮局寄了出去。
他没指望立刻得到回复。
体制内有体制内的规矩和节奏,急不得。
果然,几天后,消息通过刘掌柜的嘴传了回来。
刘掌柜找到林卫东时,脸上那股神秘和兴奋劲儿几乎要溢出来。
“卫东啊,赵科长托我给你带个话。”她刻意压低了声音,还清了清嗓子,模仿着赵红梅那种带着点威严的语调。
“她说啊,那个算账的小匣子,确实精巧实用,将来单位里肯定用得上。”
刘掌柜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古怪又玩味的笑容。
“至于那个手表嘛……”
“赵科长说,款式是挺新潮的,就是……亮闪闪的,看着不够‘稳重’,不像咱们干部戴的。”
不够稳重?
林卫东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差点笑出声。
果然如此!
体制内的审美和市场需求,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个年代的干部群体,追求的是低调、内敛、实用,甚至带点朴素。
这种在后世烂大街的电子表,在他们眼里,可不就是“花里胡哨”“轻浮”的代名词吗?
这个反馈,太重要了!
价值千金!
它精准地指明了不同市场的需求偏好,也划分了潜在的客户群体!
就在林卫东消化着这个重要信息,开始在脑中调整后续销售策略的时候,县城里的试销点,已经彻底引爆了!
无论是王明的时代服装店,还是百货商店那个象征着身份和时髦的友谊柜台。
那几块电子表和计算器一摆上货架,瞬间就被闻讯赶来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尤其是计算器,简直成了传说中的神物!
无数单位的采购员、会计、甚至是一些小领导,都挤破了头地涌进来,打听价格,询问货源。
有人甚至当场掏出现金,要求预订!
王明和刘掌柜两个人,脸上的褶子都快笑成了一朵菊花。
店里的电话铃声几乎就没停过。
柜台前永远挤满了人。
而那两样商品的价格,也从最初小心翼翼地试探,一路疯狂飙升!
不到两天时间,价格就翻了一倍还多!
而且,看这架势,还远远没到顶!
王明和刘掌柜那里,预订的单子已经厚厚一沓,排到了下个月!
县城的热度,像被点燃的干柴,噼啪作响,火势越来越旺。
王明和刘掌柜几乎成了林卫东家的常客,脸上的笑容既热情又焦灼。
“卫东啊,货!货什么时候到啊?”
“是啊小林,我那预订单都快堆成山了!再没货,顾客都要跑光了!”
催货的电话和上门拜访,几乎没断过。预订单雪片般飞来,上面的数字累加起来,让林卫东心脏狂跳的同时,也感到了如山的压力。
他第一时间通过邮局给远在南方的陈浩南发去了加急电报,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合作意向,并试探性地提出了第一笔正式订单的数量——手表五十块,计算器一百台。这已经是他基于目前市场反馈和自身消化能力,反复权衡后定下的相对保守的数字。
然而,陈浩南的回电同样迅速,字里行间透着兴奋,但核心内容却像一盆冰水,瞬间浇灭了林卫东心头的部分火焰:货款需要先支付至少百分之七十,厂里才能安排生产并发货。
百分之七十!
按照陈浩南给出的那个“友情跳楼价”,五十块手表是七百五十块,一百台计算器是两千块,总计两千七百五十块。百分之七十的预付款,就是一千九百二十五块!
林卫东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掏出那沓被他摩挲的边角都有些卷起的“大团结”,仔细数了又数,依旧是一千四百五十块。
缺口,足足四百七十五块!
将近五百块!这还仅仅是第一笔订单的预付款!后续的尾款,还有持续不断的补货,需要的资金将是一个更加庞大的数字。
钱!钱!钱!
这两个字像魔咒一样,日夜盘旋在林卫东的脑海里,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不是没想过找亲戚朋友周转。可在这个年代,五百块几乎是普通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他旁敲侧击地跟几个关系还算不错的叔伯提了提,对方一听是“做生意”,还是倒腾那些“南方电子玩意儿”,立刻面露难色,言语间充满了“年轻人要脚踏实地”“别好高骛远”、“安稳工作才是正道”的劝诫。人情冷暖,在金钱面前,总是显得格外真实。
无奈之下,他只能找到王明。
时代服装店里,王明正眉飞色舞地跟几个围观计算器的顾客吹嘘着,看到林卫东进来,眼睛一亮,把他拉到里间。
“卫东,你可算来了!那些人天天堵我门,问啥时候有货!你那边到底咋样了?”王明搓着手,满脸期待。
林卫东把困难和盘托出,重点强调了资金缺口。
王明听完,小眼睛转了转,沉吟片刻。他是个精明的生意人,自然明白货源的重要性。他咬了咬牙,说道:“卫东,不是王叔不帮你,我这店本钱也有限。这样,我先预支给你三百块!算是我提前买你下一批货的定金!”
三百块,解了燃眉之急,但还差一百七十五块。
没等林卫东开口感谢,王明话锋一转,脸上露出商人特有的算计:“不过,卫东,丑话说在前头。这钱我可不是白出的。下一批货来了,利润分成,我得多要一成!而且,货到了,得先紧着我这边!风险我担了,多拿点,优先拿货,应该的,对吧?”
多要还要优先供货权!
林卫东心头一沉。这王明,算盘打得真精!比之前说的半成翻了一倍,这等于直接砍掉了他相当一部分收益。优先供货更是卡住了他的脖子,以后想拓展别的渠道都受限制。
但在资金极度匮乏的此刻,他似乎没有太多选择。他沉默地点了点头,声音有些干涩:“行,王叔,就按你说的办。”
拿到王明预付的三百块,加上自己的一千四百五十块,总共一千七百五十块。距离一千九百二十五块的预付款,还差一百七十五块!
一百七十五块!这个数字不大不小,却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眼前。时间不等人,陈浩南那边催得紧,市场更是瞬息万变!
夜深人静,林卫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急如焚。怀里揣着那沉甸甸的一千七百多块钱,却感觉比烙铁还烫。
难道真的要去碰那些“灰色”的东西?前世记忆中,八十年代初期,为了搞活经济,政策时松时紧,民间蕴藏着巨大的活力,但也滋生了不少乱象。“集资”、“抬会”“内部调剂”……省城那两个干部关于“钢材调剂”的低语,再次清晰地响起。巨大的利润诱惑,伴随着同样巨大的风险。
他用力甩了甩头,不能急,不能乱!前世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为了钱,把自己逼上绝路?
第二天一早,王胖子风风火火地找上门来,脸上带着神秘兮兮的笑容。
“卫东兄弟!我给你打听了个事儿!”王胖子把他拉到院子角落,压低声音,“你不是说缺人手,还缺钱周转吗?我认识个人,叫李强,是个退伍兵,人特正直,就是有点犟,在部队里得罪了人,回来工作安排一直不顺,现在家里蹲着呢!”
“这李强,别看闷不吭声的,那身手,那脑子,绝对好使!我听说他老娘最近身体不好,住院要花钱,正急得不行。你要是能拉他一把,给他个活干,解了燃眉之急,他肯定能给你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