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仙侠小说 > 渴望的心 > 第一章

你妈心疼你姐,你姐是她宝贝疙瘩,可我也是我妈的宝贝!
冬日的阳光穿过薄雾,洒在李晓晴家的小客厅里。她坐在沙发上,手里攥着手机,屏幕上是一条来自婆婆张桂兰的微信:晓晴,初二别回娘家了,你姐和你几个姑要回来,大家聚聚。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过几天你再回去吧。
李晓晴盯着这句话,胸口像被一块石头压住,呼吸都有些困难。于是把手机递给旁边的丈夫张浩,语气里带着几分嘲讽:看看,你妈又发话了。
张浩接过手机,皱着眉扫了一眼,敷衍道:不就是初二聚个餐嘛,你至于这么大反应
至于李晓晴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丝颤抖,嫁出去的闺女初二回娘家,这是规矩!你们家倒好,拿我当佣人使唤,忙不过来就让我留下帮忙。平时吃香喝辣的时候,我是外人;干活的时候,我就是你们家的老妈子!
张浩被她突如其来的火气弄得一愣,挠了挠头,低声嘀咕:你别这么说,我妈没那个意思。她就是觉得人多热闹,想大家一起聚聚。
热闹李晓晴冷笑,眼中闪过一丝委屈,你妈心疼你姐,你姐是她宝贝疙瘩,可我也是我妈的宝贝!凭什么你姐回娘家是天经地义,我回娘家就得让步张浩,你摸着良心说,这几年我在你们家,什么时候没尽心尽力可你们家什么时候拿我当自己人了
张浩被问得哑口无言,沉默半晌,低声道:你这又是何必呢……
李晓晴没再看他,起身走进卧室,重重关上门。门后,靠着墙,泪水无声地滑落。想起自己刚嫁进张家时的憧憬——以为只要真心付出,就能换来一家人的温暖。可这些年,她得到的却是无尽的挑剔和冷眼。
李晓晴和张浩结婚六年,女儿小雨已经五岁。六年前,满心欢喜地嫁到张家,以为会开启幸福的新篇章。张家是县城里的普通家庭,公公张建国退休前是中学老师,婆婆张桂兰是家庭主妇,性格强势,家里大事小事都由她说了算。张浩的姐姐张丽丽比他大五岁,早已出嫁,但每次回娘家都被母亲捧在手心,像个娇惯的小公主。
李晓晴刚嫁进来时,婆婆对她还算客气,但没过多久,客套就变成了冷淡。做的饭菜总被婆婆挑剔太咸太淡,家务活稍有疏漏,就会被说不仔细。逢年过节,亲戚聚会时,晓晴总是厨房里最忙碌的那一个,而张丽丽和几个姑姑则坐在客厅里嗑瓜子、聊八卦。
最让晓晴难受的,是婆婆对她回娘家的态度。每次提起回娘家,婆婆总会皱着眉说:你姐和你姑她们要来,家里忙不过来,你先留下,过几天再回去。晓晴不敢拒绝,怕被说不懂事,怕张浩夹在中间为难。可每一次妥协,心就像被针扎了一下,痛得几乎喘不过气。
这天晚上,李晓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起自己的娘家——父母住在乡下,家境普通,却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她。每次回去,妈妈都会做她爱吃的红烧肉,爸爸会拿出珍藏多年的茅台,笑着说:闺女回来,咱得庆祝!那种被疼爱的感觉,是她在张家从未体验过的。
翻了个身,看着熟睡的张浩,心里的委屈像潮水般涌来。突然坐起身,低声自语:初二,我一定要回娘家。
第二天是除夕,李晓晴和张浩带着小雨回了张家老宅。婆婆已经在厨房忙活,张丽丽和她丈夫也刚到,正坐在客厅刷手机。公公张建国坐在沙发上抽烟,偶尔吆喝几句让晓晴帮忙端菜。晓晴走进厨房,接过婆婆手里的活,默默切菜、炒菜、洗碗。
晓晴,鱼别忘了放点姜,去腥!婆婆从客厅探头喊了一句,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烦。
知道了,妈。李晓晴低声应道,手上动作没停,心里却一阵酸涩。她瞥了一眼客厅,张丽丽正和婆婆聊着什么,笑声不断。晓晴咬了咬唇,低头继续忙碌。
除夕夜的饭桌上,亲戚们推杯换盏,气氛热闹。李晓晴忙着给小雨夹菜、收拾碗筷,几乎没时间坐下吃口热饭。婆婆端着一盘刚出锅的饺子,笑着对张丽丽说:丽丽,你最爱吃妈包的饺子,多吃点!
李晓晴低头扒了一口饭,心里五味杂陈。想起自己的妈妈,每次回娘家,妈妈总会把她爱吃的菜放在她面前,叮嘱她多吃点。那一刻,她突然觉得,婆家的热闹与她无关,她只是个忙碌的过客。
饭后,李晓晴收拾完厨房,累得腰酸背痛。她坐在沙发上,揉着肩膀,脑海里全是初二回娘家的念头。她知道,如果这次再妥协,她可能会永远失去为自己争取的勇气。
初一晚上,张家老宅的喧嚣渐渐散去。亲戚们陆续离开,客厅里只剩下张桂兰、张丽丽和几个姑姑在打麻将。李晓晴收拾完厨房,坐在小雨旁边,陪她玩积木。张浩则窝在沙发上刷手机,偶尔抬头看一眼电视。
李晓晴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对张浩说:浩子,初二我要回娘家。这是规矩,也是我对爸妈的念想。你别拦我。
张浩皱着眉,语气有些不耐:你回就回,至于闹这么大吗我妈不就是想大家一起吃个饭
吃个饭李晓晴冷笑,你姐回娘家是吃饭,我回娘家就是干活。你妈忙不过来,有你姐在,有你几个姑在,凭什么非得我留下你心疼你妈,你妈心疼你姐,就我一个人活该忙活
张浩被她堵得无话可说,沉默半晌,低声道:那你想咋办带着小雨回去,我一个在我妈这
晓晴咬了咬牙,语气坚定:行,就这么办。初二我回娘家,你在你家。以后逢年过节,咱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张浩愣住了,没想到李晓晴会说出这么决绝的话。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婆婆的喊声打断:浩子,晓晴,过来帮我把桌子收拾一下!
李晓晴没动,静静地看着张浩。张浩叹了口气,起身去帮忙。晓晴低头,看着小雨天真的笑脸,心里一阵酸楚。她知道,这场争执只是开始,她和张浩的婚姻、她和婆家的关系,都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初二清晨,李晓晴带着小雨坐上了回娘家的车。车窗外,冬日的田野一片苍茫,晓晴的心却渐渐平静下来。小雨趴在她怀里,奶声奶气地问:妈妈,咱们去外婆家,外婆会给我包饺子吗
会。晓晴笑着摸了摸女儿的头,眼前浮现出妈妈忙碌的身影。她的娘家在离县城几十公里的乡下,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日子过得清贫却温馨。每次回娘家,妈妈总是早早准备好一桌子菜,爸爸会在院子里摆上炭火烤红薯,笑着说:闺女爱吃这个,烤得焦一点才香。
车到村口,晓晴远远就看见妈妈站在路边,穿着厚厚的棉袄,脸上挂着笑。爸爸拎着一个篮子,里面装满了刚从地里摘的新鲜蔬菜。小雨一下车就扑进外婆怀里,喊着:外婆,我想吃饺子!
好,好,外婆给你包!妈妈笑着抱起小雨,朝晓晴招手,晴晴,快进屋,外面冷!
与此同时,张浩在带着满腹不快回到了张家老宅。婆婆张桂兰正在厨房忙活,张丽丽坐在客厅刷手机,几个姑姑围在一起打麻将,笑声不断。张浩走进去,随手把外套扔在沙发上,皱着眉问:妈,晓晴没来,你咋还忙得团团转
张桂兰头也没抬,语气里带着几分埋怨:你姐和你姑她们都是客人,哪能让她们干活晓晴要是在,哪用我这么累
张浩心里一沉,忍不住反驳:妈,晓晴也是你儿媳妇,不是佣人。她也有自己的娘家,凭啥非得初二留在咱家
张桂兰愣了一下,放下手里的菜刀,瞪着他:你这是啥话晓晴嫁进咱家,就是咱家的人。初二回娘家,那是她娘家的规矩,咱家没这讲究。她不回来帮忙,难不成让我这把老骨头一个人忙
张丽丽从客厅探出头,笑着打圆场:浩子,妈就是随口一说,你别当真。晓晴回娘家也正常,过两天让她再回来呗。
张浩没吭声,心里却一阵烦躁。他想起晓晴昨晚的控诉,想起她眼里的泪光。也许,晓晴说得没错——在张家,她永远是个外人。
data-fanqie-type=pay_tag>
走进熟悉的农家小院,晓晴的眼眶有些湿润。桌上已经摆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红烧肉、糖醋排骨、还有一盘妈妈亲手包的饺子。爸爸从柜子里拿出珍藏的茅台,笑呵呵地说:今天闺女回来,咱得喝一口!
吃饭时,妈妈不停地往晓晴碗里夹菜,嘴里念叨着:在婆家累不累别老干活,得多歇着。爸爸则拉着小雨讲他年轻时打鱼的故事,逗得小雨咯咯直笑。
这一刻,晓晴觉得自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那个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小女孩。她贪恋这种被疼爱的感觉,贪恋这种不用小心翼翼的温暖。接着又想起张浩每次来娘家的场景——他总是显得局促不安,不是抽烟就是逗猫逗狗,呆不了十分钟就催她走。
爸,妈,你们别老拿浩子当贵宾。晓晴忍不住说,他来咱们家,你们拿出最好的酒菜,他还觉得不习惯。
妈妈愣了一下,笑着说:傻丫头,他是你男人,我们不得对他好点再说,他来一趟也不容易。
晓晴没说话,心里却一阵酸楚。她知道,父母的热情是出于爱,可这种爱也让她感到沉重——仿佛她天生就该为别人付出,自己的委屈只能咽下。
吃完饭,晓晴帮妈妈收拾碗筷。厨房里,妈妈拉着她的手,低声叮嘱:晴晴,在婆家要多干活,好好孝顺公婆,别耍小性子。你婆婆年纪大了,得多体谅她。
晓晴点点头,喉咙像被什么堵住。她想告诉妈妈自己在婆家的委屈,想说她有多想逃离那种被使唤的日子。可她终究没说出口,只是低声应道:我知道,妈。
另一边
张桂兰继续忙碌,嘴里念叨着:现在的年轻人,啥事都讲究个‘自我’。我那会儿嫁给你爸,哪敢回娘家婆婆说啥就是啥,哪像现在……
张浩听着母亲的唠叨,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母亲的观念根深蒂固,觉得儿媳就该为夫家付出。可他也开始怀疑,这种观念是不是真的公平
晚饭时,桌上摆满了张桂兰精心准备的菜肴。张丽丽夹了一块红烧肉,笑着说:妈,你这手艺还是那么好!晓晴做菜可没你这水平。
张桂兰摆摆手,语气里带着几分得意:她那手艺,哪能跟我比不过她要是在,厨房里也能搭把手,省得我忙得脚不沾地。
张浩低头吃饭,没接话。他突然想起晓晴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想起她累得满头大汗却从不抱怨的样子。他心里一紧,第一次觉得,晓晴的付出被他们所有人忽视了。
饭后,张浩主动帮母亲收拾桌子。张桂兰有些意外,笑着说:哟,浩子今天咋这么勤快
张浩没笑,低声道:妈,晓晴平时干的活也不少。你别老觉得她干得不够。
张桂兰愣了一下,皱着眉说:我没说她干得不好,可她嫁进咱家,干活不是应该的再说了,她回娘家,留下我一个人忙,合适吗
张浩没再争辩,只是默默收拾完桌子,回了房间。他躺在床上,脑海里全是晓晴的身影。他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是不是真的忽略了晓晴的感受
夜幕降临,李晓晴独自坐在院子里。冬夜的星空清冷而辽阔,她点开手机,翻看了婆婆发来的消息。消息里,婆婆语气平静:晓晴,初二你没来,家里忙得乱七八糟。过几天你回来,帮我把房子收拾一下。
晓晴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悬了半天,最终还是关掉了手机。她抬头看着星空,喃喃自语:我不是你们家的佣人……
想起婆婆的冷眼、公公的挑剔,还有张浩的漠视。突然觉得,自己在张家的六年,就像一场漫长的妥协。她付出了全部的真心,却换来了一根根扎在心里的刺。
随后打开手机,点开闺蜜小雅的微信,敲下了一段话:小雅,我在婆家是不是永远都是个外人我想为自己活一次,可我不知道从哪儿开始……
小雅很快回复:晴晴,你得为自己争取。你不是谁的附庸,你是李晓晴!想干啥就干啥,别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李晓晴看着这条消息,眼眶湿润。她知道,小雅说得对。可要改变,她需要更多的勇气。
初二晚上,李晓晴回到家,张浩已经在客厅等她。小雨已经睡着,屋子里静得有些压抑。张浩看了她一眼,低声问:娘家好玩
晓晴没理他,径直走进厨房倒水。张浩跟过去,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我妈今天忙了一天,挺累的。你初二没去,她有点不高兴。
晓晴猛地转过身,手里的水杯差点摔在地上:不高兴张浩,你妈不高兴,我就得赔笑脸我在你们家这些年,哪次不是任劳任怨可你们家什么时候拿我当过自己人你每次去我娘家,不是抽烟就是逗猫逗狗,呆不了十分钟就催我走。我爸妈拿你当贵宾,拿出最好的酒菜,你还觉得不习惯。可我在你们家,被你爸妈挑三拣四使唤来使唤去,我说了什么
张浩被她一连串的话砸得哑口无言,憋了半天,低声道:我也没说啥,你至于发这么大火
至于!晓晴的眼泪夺眶而出,张浩,我在你家待一辈子,满肚子委屈我都得忍着。可你呢你一年到头不给我爸妈打一次电话,过年过节不去也没人说你一句。你不习惯我娘家,可以不去。可我为什么非得在你们家受气
张浩被她吼得愣住,半晌才挤出一句:那你想咋办离婚
晓晴愣住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没说话,转身走进卧室,重重关上门。那一夜,她躺在床上,脑海里全是这些年的委屈。
接下来的几天,晓晴和张浩陷入了冷战。李晓晴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她一直以为,只要付出足够,就能换来婆家的接纳。可事实证明,付出只换来了更多的索取,自己是不是活得太卑微了
张浩也在反思。想起晓晴在娘家时的笑脸,想起她眼里的委屈。他意识到,这些年,确实忽略了晓晴的感受。习惯了母亲的强势,习惯了姐姐的娇惯,却忘了晓晴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大年初五,李晓晴带着小雨去了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那里正在举办一场新春手工课,教孩子们做灯笼。陪着小雨剪纸、粘贴,看着女儿认真的小脸,突然觉得轻松了许多,开始思考着:也许她需要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永远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活动中心里,李晓晴认识了一个叫林姐的志愿者。林姐四十多岁,性格开朗,主动和晓晴聊了起来。听说李晓晴的烦恼,林姐笑着说:女人啊,不能老围着别人转。你得有自己的圈子,自己的事业,哪怕是开个小网店,也能让你活得有底气。
而在家里的张浩看到李晓情遗落在那的手机,无意间点开了李晓晴和闺蜜小雅的聊天记录,里面写满了她对婆家的委屈、对娘家的思念,还有对婚姻的迷茫。张浩看得心头一震,突然第一次意识到,李晓晴的痛苦远比他想象的深。
不久后他关掉手机,坐在沙发上,脑海里全是李晓晴的身影,想起他们刚结婚时的甜蜜,想起晓晴为这个家付出的点点滴滴,忽然觉得,自己欠她一个道歉。
初六晚上,张浩主动打破沉默,找到晓晴:晴晴,咱们谈谈吧。
晓晴看了他一眼,语气平静:谈什么
张浩深吸一口气,低声道:我知道,这些年你在我们家受了不少委屈。我妈有时候说话不好听,我也没帮你说话,是我错了。
李晓晴愣住了,没想到张浩会主动认错。沉默了一会儿后,低声说道:浩子,我不是不想孝顺你爸妈,也不是不想一家人和和气气。可我也有我的底线,我不想一辈子活得那么憋屈。
张浩点点头,握住她的手:我知道。我也想明白了,以后逢年过节,咱们轮流去两家。你回娘家,我陪你一起去。我妈那边,我也会跟她说清楚。
晓晴看着他,眼里闪过一丝犹豫:你能做到
能。张浩语气坚定,晴晴,我不想咱们因为这事闹得不开心。你是我老婆,我得对你好。
李晓晴没说话,心里却一阵暖流。只有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婆家的观念不会轻易改变,但至少,这一刻,她看到了希望。
几天后,张浩鼓起勇气和母亲谈了一次。妈,晓晴是我老婆,不是佣人。以后别老让她干活,她也有自己的家。
张桂兰起初不高兴,皱着眉头说道:我也没说啥啊,她干活不是应该的再说了,她不干,我干
张浩耐着性子说:妈,晓晴也有父母,她回娘家是应该的。咱们家不能老让她一个人忙活,你也得多体谅她。
张桂兰没吭声,脸色有些难看。但她毕竟心疼儿子,过了一会儿,低声道:行吧,我以后注意点。
晓晴得知这件事后,心里有些触动。她知道,张浩的改变来之不易,而婆婆的妥协更是难得。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也许可以再试着和婆婆沟通,而不是一味忍让或对抗。
正月十五,元宵节。晓晴和张浩带着小雨回了娘家。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热情,桌上摆满了汤圆和家乡菜。张浩主动帮着妈妈包汤圆,还陪爸爸喝了两杯酒。晓晴看着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这份和谐来之不易。
饭后,张浩拉着晓晴到院子里散步。夜空下,村里的烟花此起彼伏,照亮了他们的脸。张浩低声说:晴晴,以后不管发生啥,我都站在你这边。
李晓晴笑了笑,没说话。婚姻不是童话,亲情也不是一帆风顺。
元宵节后,晓晴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婆婆张桂兰的态度也在悄悄改变。一次,晓晴回张家老宅吃饭,张桂兰主动帮她端菜,还笑着说:晴晴,你这几天忙啥呢看你气色挺好。
晓晴有些意外,笑着说:妈,我在网上卖点手工饰品,挺有意思的。
张桂兰愣了一下,点点头:挺好,年轻人就得多折腾。
晓晴听出婆婆语气里的变化,心里涌过一阵暖流。婆婆的改变微小而缓慢,但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
张浩也在努力,开始主动分担一些家务,学会倾听李晓晴的心声。一次,晓晴忙着赶制网店的订单,张浩主动带小雨去公园玩,还帮她打包快递。李晓晴看着他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这个男人或许值得她再给一次机会。
然而,婆媳关系的改善并非一帆风顺。这一次,张桂兰生病住院,李晓晴忙着照顾婆婆,网店的订单却出现了问题。张桂兰得知后,不满地说:晴晴,你整天弄那些小玩意儿,家里的事就不管了
晓晴心里一沉,耐着性子解释:妈,我也在尽力照顾您。网店是我的事业,我得认真对待。
张桂兰没再说话,但脸色不太好看。李晓晴回到家,忍不住和小雅吐槽:我婆婆还是老样子,觉得我干啥都不对。
小雅安慰道:晴晴,婆媳关系就是这样,慢慢磨合吧。你得坚持做自己,别被她绑住。
李晓晴点点头,决定继续坚持。之后和婆婆的沟通中,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比如给婆婆看她做的饰品,讲插花课的趣事。张桂兰虽然不善言辞,但偶尔也会点点头,说一句:挺好看。
这些微小的互动,让晓晴感到一丝希望。意识到,婆媳关系的改善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双方的努力。
春暖花开,李晓晴的网店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还受邀参加了一次社区的手工艺品展,展会上,作品受到不少好评。有买家甚至提出长期合作,这让她激动得一夜没睡好。
和张浩的关系也在稳步改善。张浩主动关心她的网店,帮她设计宣传海报,还陪她一起去进货。
然而,婆媳关系的复杂性依然存在。一次,张桂兰提出让李晓晴和张浩搬回老宅住,说是方便照顾小雨。李晓晴犹豫了,知道如果搬回去就意味着她要承担更多的家务,也可能失去现在的自由。
和张浩商量后,决定婉拒。张浩找到母亲,认真地说:妈,我们现在住得挺好。小雨上幼儿园也方便,晓晴的网店也需要时间打理。咱们可以常来看您,但搬回去不太现实。
张桂兰有些失望,但没再坚持。意识到,儿子和儿媳也有自己的生活,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掌控一切。
李晓晴也在反思自己的角色。意识到,婆媳关系不仅是两个女人的博弈,也是她对自己人生定位的探索。在付出与索取之间找到平衡——对婆家尽责,但不牺牲自我;对娘家感恩,但不依赖。
阳关明媚的一天,李晓晴带着小雨回娘家,妈妈拉着她的手,感慨道:晴晴,你现在活得越来越有精气神了,妈也就放心了。
晓晴笑着说:妈,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得讨好所有人。现在我明白了,得先对自己好,才能对别人好。
妈妈点点头,眼里闪着泪光:好,妈支持你。
又是一年春节,晓晴和张浩带着小雨回了张家老宅。这一次,晓晴不再是厨房里最忙碌的那个人。张桂兰主动分担了家务,还拉着晓晴一起包饺子,笑着说:晴晴,你这手艺得跟我学学,饺子得包得紧实才好吃。
晓晴笑着点头,心里一阵温暖。知道婆婆的改变是有限的,但这份努力已经足够珍贵。
初二,晓晴和张浩一起回了娘家。爸爸妈妈热情依旧,张浩也比以往更主动,帮着妈妈择菜,和爸爸聊起了关于钓鱼的趣事。晓晴看着这一幕,觉得一切都值得。
夜里,烟花绽放,晓晴和张浩站在院子里,看着满天星光。张浩握住她的手,低声说:晴晴,谢谢你没放弃我。
晓晴笑了笑,轻轻靠在他肩上:浩子,谢谢你愿意改变。